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臨海水土誌》書,對當時的臺灣人民的生活有詳細的描寫,具體生動地記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況。“夷州”指的是臺灣;“山夷”指的是臺灣當地的老百姓。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大陸出現了300多年的分裂,政權頻繁更替,戰亂連年不斷,各個統治集團要麼努力穩固政權,要麼志在統一天下,根本就更無心顧及與海相隔的臺灣了。大陸和臺灣的交往也只限於民間的貿易交流,一時間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因為有臺灣海峽的阻隔而變得有些疏遠了。

見於現存歷史文獻上的有關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第二次接觸,則到了隋朝才發生。隋代稱臺灣為“流求”。關於臺灣和大陸這時期的相互往來,可以從《隋書》的文獻上得到證實。

楊廣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時他也是一位有志於“海上遠略”的君王。《隋書·傳》記載:“大業元年(605),海師何蠻等言,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裡。”至於楊廣聽後的表現則沒有記載,但是應該是有了對遠海的嚮往。

到了大業三年(607),楊廣根據海師何蠻奏報,“命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臺灣)。”這一次到了流求國(臺灣)後,因為言語不通,只是帶回一人而返。對於這樣一個結果,楊廣深感不滿。大業四年(608),楊廣“復遣朱寬招撫流求,流求王不從,朱寬取其布甲而歸。”“布甲”,流求土著人用苧麻紡成布後編織的鎧甲。兩次和平招降不成,讓對自己超自信的楊廣有些惱火,於是決定以武力征討。

《隋書·陳稜傳》記載:“大業三年(607),陳稜拜武賁郎將;後三歲(大業六年),與朝清大夫張鎮州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餘而至。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隨後發生的事情,在《隋書·流求國》中有所記載:“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渝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送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

即在二次南巡的時候,楊廣親自安排遠征琉球(臺灣)的軍事。大業六年陳稜帶著楊廣對流求“先禮後兵”的方針和策略,肩負皇帝對自己的重託和厚望,再次漂洋過海來到流求。隋朝龐大的水師戰艦順東南沿海南下廣東義安(潮安),再由義安渡海去流求。現在浙江省的舟山市蓬萊鄉岱山北尚存隋代遺蹟刑馬,據說陳稜率大軍曾經過這裡,遇到大霧,他殺馬祭海。《定海縣誌》說:陳稜“領兵經過這裡,曾殺馬祭神,表示決心”。為了紀念陳稜,當地人建起一座陳大王廟。

陳稜率水師在大海上航行一個多月後才抵達流求。流求人開始見到隋朝船艦,以為是商旅,和他們做貿易的,陳稜率領的大軍才順利登岸。陳稜曾經從南方招募士兵,其中有人能懂流求語。於是陳稜派其告訴他們有招撫的意思,流求人不從,拒逆官軍。陳稜命張鎮周為先鋒進攻流求人。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遣兵與隋軍抗戰,被張鎮周頻頻擊敗。陳稜率主力進至低沒檀洞,流求小王歡斯老模率軍出戰,被陳稜擊敗並斬殺歡斯老模。於是隋朝大軍分為五軍一路攻至流求國都。流求國王歡斯渴刺兜親自出戰,又被隋軍擊敗。隋軍隨即攻入流求國國都,並乘勝追擊至流求軍柵,“稜盡銳擊之,從辰至未,苦鬥不息”,斬殺了流求國國王歡斯渴刺兜,俘獲其子島槌,並摧毀流求的宮室。《北史》、《隋書》記載:“虜男女數千而歸。”《資治通鑑》則說此次俘獲流求萬餘人。

楊廣對臺灣的征伐,是中國大陸經營臺灣的第一次嘗試,而楊廣解決臺灣問題的目的不是讓臺灣臣服,把臺灣像西域一樣納入中國的版圖。可是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在打下了臺灣後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