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親子關係的矛盾都是行為處事之間的不匹配。
子對父,父對子。他們之間的關係,順從關係,匹配關係,服從關係等。
父子之間的方式還是要靠磨合,知道對方的一些喜好,我行為方式,從而更加謹慎,個性化的應對。
跟服務業有點像,只是物件變成了父子,或者說自己自己也可以運用這個方法。
知道自己的喜好,自己喜歡什麼自己的行為方式,從而讓自己變得更開心,人有自知之明,不但是指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更是對自己思維,自己侷限,自己偏好等方方面面。
什麼時候睡覺會睡得著,什麼時候會睡不著,什麼時候睡得最舒服。吃什麼會長胖,會瘦?什麼食物讓你厭惡,什麼食物讓你喜歡?
什麼東西讓你快樂,什麼東西讓你痛苦什麼東西,什麼東西會感到平淡,等等。
這都是瞭解自我的一個方面。窮其一生都要追求自我,追求自知之明。
回到父子關係這點。很多時候我們只要做到儘量順從即可。
因為在中國傳統以來的觀念就是君臣,父子。
他們對我們的關係就是一種上對下,不但是受歷史、習俗等影響,更是受老一輩的影響,他們的言傳身教,他們的行為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父母。
從小就刻畫出一個父母的形象,哪怕在現代,根據網路或者是其他父母的所作所為有所改變,但是有些東西卻難以體現出來。
他們的思想方式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跟下一代的肯定也不一樣。他們為了我們好,很多時候是從穩定健康這些方面我考慮的。
我們更多的會追求心理上的舒適以及自由、快樂等。
每個人的相處方式都不一樣,所以說難得可貴的是能與很多不一樣的人相處,而不是與你相同品質的人相處。
但既然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也要認知到,不需要過分強求。做好自己,與自己相同的人一起相處也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