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替代水面戰艦,尤其是戰列艦的主力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弱國在對抗強國的時候,很多時候,追求全面超越對手,奪得完整制海權其實並不現實。只需要有能給對手造成足夠大的損害的能力,讓強國對他發起的戰爭變成一個虧本的買賣就夠了。”
聽了這話,提爾皮茲笑了,他想了想說:“就像布林戰爭?不過布林人雖然抵抗得很堅決,但是這場戰爭他們還是處於下風,甚至很可能要失敗了呀。如果海軍力量弱於英國,一戰之後,英國的確可能損失慘重,但是它的對手卻會變成完全沒有海軍了呀。”
“但是你不覺得英國人打這一仗得不償失嗎?世界第一強國,對付一個區區的地方性力量都打得如此艱難。英國的國家威懾力已經嚴重的貶值了。我記得納爾遜勳爵在某次戰役之前曾經說過,‘就算我們戰敗了,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也沒有艦隊可用了’。其實這種情況放到英國這樣的國家身上也是一樣。像這樣的海上大國,他們在海上的利益非常多,而這些利益都需要透過他們的海軍來維護。但是覬覦他的地位的國家也絕不會少。如果某個國家的艦隊,能夠強大到在和英國艦隊兌換掉之後,使得英國人剩餘的艦隊不再足以壓制其他國家的艦隊,這就意味著制海權將從英國的手中轉移向其他的國家。而制海權對於英國來說,可以說就等於是生命。再這樣的情況下英國還能接受這樣的兌子嗎?只怕在這種情況下,妥協就是唯一的選擇了,不是嗎?”史高治立刻就將早就準備好了的毒藥拋了出來。
史高治提出的這種思路,就是後來德國海軍的思路。德國人後來一直就是依據這樣的思路來建立海軍的。但是對於英國來說,他們自然會有另外的思路,那就是兩害相較取其輕。
對於德國海軍和美國海軍的同時崛起,英國人的應對之道首先是搞出一個雙強標準出來,也就是說,英國海軍必須超過世界第二海軍加上世界第三海軍的總和。這樣就算是一對一的兌掉了世界第二海軍的艦隊,英國剩下的艦隊依舊是世界第一。而且如果考慮到所謂的蘭開斯特方程式,世界第二海軍根本就不可能和他打出1:1的交換比。這就像打群架,如果雙方的個體戰鬥力基本相當的話,兩個人打兩個人可能會兩敗俱傷,但是10個人打兩個人絕不會兩敗俱傷,只會是一邊倒的兩個人那邊全滅,十個人那邊無傷。
所以,只要英國海軍的規模能夠保持是世界第二海軍和世界第三海軍的總和,那英國就依舊能確保擁有對世界第二海軍強國開戰的自由,它的海軍也就能有真正的威懾力。
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對於英國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工業力量上的差別。單純從產值上來看,如今的英國已經不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了。現在不但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英國,就連德國的工業產值也已經超過了英國。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人還想要維持一支相當於德國和美國之和的海軍力量,這又談何容易?
不過對於英國來說,這場軍備競賽也不是沒有勝利的可能。甚至於對於英國人來說,軍備競賽越早越好,越激烈越好。原因很簡單,因為雖然德國人美國人的工業產值都超過了英國,但是財富的積累卻還遠遠沒法和英國相比較。之就像一個剛工作的小夥子,現在拿到的工資比某個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員工還高那麼一點了,但是要說有錢,恐怕還是老員工更有錢,因為他已經拿了幾十年的工資了,積累下來的錢更多。如果這個時候小夥子去和老員工比花錢,那先破產的肯定是那個小夥子。所以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