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由外籍船員負責駕駛,1871年更換為中國人張順高。旋即,因直隸總督李鴻章著手辦理天津海防,“操江”被商調往北洋,成為北洋第一艘蒸汽化軍艦。不過非常特別的是,直到後來北洋海軍章程公佈,“操江”都未被列入編制清單。“操江”所需的糧、餉費用,一直都是由兩江負責供給。
進入北洋海防系統的“操江”,一度充當了巡緝等使命。後來北洋近代化軍艦日益增多,“操江”才逐漸退居二線,主要用作運輸、通訊。北洋海軍旅順基地建成後,即劃歸旅順基地管理,經常來往於旅順、煙臺之間,運送材料,間或也充當商船載客。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事變,“操江”曾被派往仁川駐紮,擔負通訊等任務。朝鮮局勢日益緊張後,清政府決策向半島增兵,“操江”作為運輸艦,負責專門裝運餉銀和軍火。7月22日晚7時,由浙江寧波鎮海籍管帶王永發指揮,“操江”從大沽啟航出發前往朝鮮牙山,船上載運四箱援朝清軍的軍餉,300餘枝用於補充朝鮮清軍裝備的步槍,以及一些傳達給直隸提督葉志超的機密信件。23日“操江”到達煙臺,搭載電報局派往朝鮮的丹麥洋員彌倫斯,24日凌晨3點半從煙臺悄悄出發,繼續行程,行至威海附近海域時遭遇大霧,被迫停船,直至下午才再重新出發。
7月25日上午,“操江”在通往牙山灣的航途上與中國運兵船“高升”相遇,遂結伴而行。接近豐島附近海面時,兩船不幸與追擊中國逃艦“濟遠”的日本第一遊擊隊軍艦遭遇。最終,“高升”被日艦“浪速”擊沉,“操江”被“秋津洲”俘虜。在戰後日方整理的檔案中,“操江”在北洋海軍時期的武備情況記載十分詳細。被俘時,“操江”共裝備大小火炮五門,其中一門江南局造六角前膛炮,裝在首樓甲板上,另兩門口徑略小的六角前膛炮裝備在兩舷,還有兩門80mm克虜伯炮裝備在兩舷。這可能是到達北洋後“操江”一直以來的武備情況,配合火炮使用,艦上除水手外另編制35名水兵。據管帶王永發供稱,“操江”只是運輸艦,之所以裝備威力不大的火炮以及編入水兵,主要是在旅順、煙臺間航行時,防備海盜所用。
編入日本海軍後的“操江”艦。由於歷史原因,江南製造局早期生產的艦船,大都沒有任何影象資料,唯獨“操江”艦因為被日軍俘虜的特殊緣故,成了江南軍艦中留下影像最多的一艘。
日軍俘獲“操江”後,立即將其押回佐世保,包括管帶王永發在內的全部艦員被強迫在街頭遊行示眾後,全部關押。直至甲午戰爭結束,中日兩國互換戰俘時才得以釋回。
日本時期的“操江”艦,與北洋時代相比,差別不僅僅在於外觀塗裝。首樓上非常顯眼的哈乞開司速射炮,正是日本對“操江”進行武備改造的例證,也是識別不同時期“操江”的重要外部特徵。
佐世保鎮守府對“操江”艦進行全面評估,認為還有充當通訊、運輸艦的利用價值,經海軍軍令部長西鄉從道批准,對軍艦進行一定程度改造。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撤除“操江”原有的三門過於老式的六角前膛炮,艦首換上了佐世保鎮守府軍火庫裡的一門47mm哈乞開司單管機關炮,兩舷保留原有的80mm克虜伯炮,新裝一門37mm哈乞開司單管機關炮,以及一門從自焚的“廣乙”殘骸上拆獲的哈乞開司五管機關炮。
甲午黃海海戰爆發前夕,9月12日,改裝完畢的“操江”被編入日本海軍,保留原有艦名。甲午戰爭剩餘期間,投用於執行日本本土防衛,還曾參加了鎮壓朝鮮東學黨殘餘勢力和入侵中國臺灣等活動。1898年3月31日,“操江”改列為二等炮艦,兼測量艦。
1903年5月22日,“操江”艦在根室灣執行測量任務時不慎觸礁沉沒,當年的10月26日除籍。打撈修復後改歸內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