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更遠的後世,顧派子弟羞於趙派子弟齊名。
在這種氛圍的鼓舞下,各州募兵處很快擠滿了十八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的青壯年。大都督府在民間不禁武器,所以報名參軍者對弓弩的操作很嫻熟,這大大加快了各地新兵的培訓速度,幾大新兵訓練營高速運轉。
“韃子人多有什麼可怕,自從百丈嶺上下來,咱破虜軍哪一次不是以少打多?從頁特密實、索都、張弘範到達春,哪個不是百戰名將,到頭來還不是都敗在大都督手下?”幾個負責訓練的破虜軍士官,高調向新兵傳述著這樣的觀點。
“咱破虜軍從來沒敗過,這次肯定能頂住忽必烈傾國來攻。弄不好還會打過長江去,直搗黃龍府。”經歷過戰爭的老兵們對大都督府的軍力有著盲目的信任,“受傷,不怕,只要你沒缺胳膊少腿,醫館肯定能讓你幾個月後活蹦亂跳的還鄉。殘廢,不怕,憑著手中的守土證,官府負責養你一輩子。戰死,那更不用怕了,己經死了還有什麼恐懼的,至少子孫後代提起你來會說一句,我爹當初是個男人,不是跪在地上讓蒙古人砍了腦袋的…”
“是啊,怕個球!砍他孃的!”大兵們粗野地笑著,目光裡滿是對血與火的憧憬。破虜軍的高待遇向來就讓年青人們羨慕,以前若不是大都督府一直不肯降低募兵門檻,非要格守著“獨子不招、兄弟中己有人從軍不招、家中長輩無人奉養不招”這古怪的三不招原則,還有那高得怕人的體力、射術標準,大夥早就披上這身軍裝了。這回上陣去即便不能立功受賞混個將軍當,至少退役後能進鄉議會,憑著大都督府頒發的“守土證”,選個里正、區長是小菜一碟,比去學校苦讀,然後再參加一大堆考試這種出頭路線簡單得多。
光榮與夢想的鼓舞下,誰也沒在意這期新兵的訓練科目比原來簡化了甚多。新兵營的鎧甲、軍械配備標準,也比原來的老兵營差了許多檔次。比民軍略高,但僅僅能與各地警備部隊持平。
“戰爭不僅僅是士兵的事,國家之間的戰爭,所有人都可以為國盡力。只要敵軍在我們的國土上,我們採用任何手段都是正義的。”隨著戰爭準備工作的深入,一種國戰觀點悄然在民間流行。
有些性格偏激的人悄悄向長江北岸的江湖豪傑釋出賞格,購買北元地方官吏的人頭。轉運使金幣四十枚、倉庫使二十枚、縣尉十枚…。厘卡、路橋稅吏根據地區不同,價格不等。雖然沒有收到什麼實際效果,訊息傳出後,依然嚇得地方官員惶惶不可終日。
與此同時,各地商人們驚喜地發現,大都督府取消了對北元的貿易禁令。除了糧食、鋼鐵和火器外,幾乎所有物資都成了可出口物品。有些渠道靈活的商會立刻打起了軍械的主意,略做試探後,居然發現商人的保護者杜規對此持支援態度,而與大都督府關係密切的海沙幫,己經率先開啟了向北方倒賣警備軍中淘汰武器的先河。
“打仗不止是兵大爺們的事情,咱們經商的,除了捐錢捐物外,還能為國做更多貢獻。一時虧點不要緊,只要破虜軍不敗,早晚大夥都能賺回來!”海沙幫原幫主,現在的華夏鹽業商會老大張翠峰舉著酒杯,向前來探問訊息的商人們說道。
“是啊,是啊,跟大都督府合作,不吃虧!”有求於他的商人們頻頻點頭。文天祥與大宋其他官員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懂得等價交換原則,從來不認為商人們為官府做事是理所當然行為。而是在每次得到商人們的幫助後,大都督府都會付出與幫助等價的回報。眼下的海沙幫就是最好的例子,歷朝歷代,以走私食鹽為主業的海沙幫都是官府的死敵。他們與造反者為盟,造反者一旦成了正果,海沙幫立刻變為昔日盟友的重點打擊物件。古往今來,唯獨大都督府破了這個先例。海沙幫在大都督沒崛起前,雪中送炭般向百丈嶺走私了食鹽、糧食和生鐵。而大都督府崛起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