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激烈的討論起來,討論到有爭論的地方,互相之間甚至開始利用虛擬機器進行資料的計算和對比,以此來證明自己說服對方。
至於像賴松這樣非技術出身的人,此時一個個都只能傻眼的看著他們在哪裡討論,到了這個時候也才明白為什麼太空產業領域內,這些技術出身的科學家、工程師們能夠混的如魚得水了,因為需要用到知識的地方太多了。
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討論開採小行星的事情,這些人也能夠給你上一場物理、天文、動力等等的高階課程,要是沒有一點墨水的話,你甚至連一句話都插不進去。
足足討論1個多小時,這些技術出身的企業家互相之間得出了一個一致的結論,採用傳統火箭技術開採小行星確實可行,不過風險還是非常大。
採用傳統的火箭推進技術去開採小行星,首先這個火箭肯定是非常巨大才能夠有足夠的推力,這也就是說宇宙飛船也必須做的足夠大,攜帶的燃料等等也都將會非常龐大,所以在太空之中能夠進行修正的次數就非常有限,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次數當中完成修正,所有的一切都將會白費。
其次,小飛象宇宙飛船是採用電漿動力,使用的是磁場電池,能量密度大,安全性高,而傳統火箭技術相對安全性就差了很多了,而且體積也很大,需要很大一部分空間來儲存燃料,壓縮了可供使用的空間。
雖然相比起小飛象宇宙飛船來說存在很多的問題和風險,不過理論上來說確實可行,最為關鍵的是其中有非常龐大的利潤在裡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