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領悟得到。
這只是一篇不起眼的小學課文,但意味悠長而又深遠。
沉寂片刻之後的評論區炸了。
“剛開始還好好的呢,越往下聽心裡越不得勁,不知道為啥,有種感懷傷悲的調調。”
“我馬不停蹄地翻箱底找出了小學的課本,找到了這篇課文,上面有我寫得扭扭捏捏的一行字:我長大了要做一顆白楊樹,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眼淚嘩的一下子就流了下來,現在的我活成了自己不願意看到的樣子。”
“是啊,小學的時候我也學過這篇課文。五十年代的故事,大批內地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奔赴新疆,開發大西北,艱苦創業,獻了青春獻終生,獻完終生獻子孫。誰還記得當年的那些內地青年們?”
“我還想著當年的幾條口號,‘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那是時代號召,全國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隨著話題的展開,網友們的討論變得更加熱烈。
“從一九六四年開始的一場浩浩蕩蕩的戰略轉移,造就了近十七年時間的大移民。數以千萬計的熱血男女,懷著為中國國防軍工事業奉獻青春與生命的熱情,從京城、滬市、沈市、海城等工業重鎮到窮鄉僻壤,像蒲公英般在深山裡紮下了根。”
“四十多年過去了,他們老邁的身軀已經放棄了對故鄉的眷戀,而標誌著他們壯舉的子女們,卻承受著來自三線建設戰略調整的重負,還有歷史對他們的遺忘。”
“就問一句,誰還記得當年的三線人?!”
“我記得,和傳統意義上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不同,三線移民遵從“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倡導了一種好人好馬進山來的精神,從東部沿海及北部工業城市,調動大批人力、物力往西部偏僻深山裡轉移。除了在為我國國防軍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外,十七年的時間裡拉來的兩千多億元的投資,也使三線建設帶動了地方經濟甚至是城市建設。”
“可惜啊,大批曾經的三線企業已經搬遷,亦或是合併、破產、重組、轉讓、倒閉,都逐漸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啊!”
“三線人老淚縱橫!”
“三線人的後代路過,謝謝大家還記得我們,謝謝老首長和小甜心朗誦的這篇課文,聽完心裡非常暖。還能有人記得我們,真好!”
王亮長嘆了一口氣,朗誦《白楊》,意在於此。
王亮:“三線建設不僅僅是新中國處在各強大敵對勢力包圍下的一場偉大的成功的自我救贖,在客觀上,也算是新中國第一次對西部的開發。”
0146 老三線:一代人的熱血青春
0146 老三線:一代人的熱血青春
把《白楊》拿出來,王亮就是想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曾經有這麼一群人。
王亮繼續道:“任何一個因人為的動作而構成的歷史事件,最終都會還原為人本身。不管三線人今天身處何處,以何種形態生存和生活,他們永遠都無法去除自己身上的三線烙印。在此,我想向他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他們雖然不是軍人,但他們為中國國防軍工事業奉獻了青春,奉獻了生命的熱情。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
緊接著,王亮描摹出了一個畫面。
不僅僅是對當年的三線人,更多的是對響應政策的號召,從內地到邊疆去工作的青年人生活的寫照。
上個世紀中後期。
商店、糧食鋪、衛生室、郵局、幼兒園、小學、初中。。。。。。
那個時候,時間總感覺很漫長,但日子卻過得很快。
沒有網路,但人們每天都過得都非常充實。
每天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