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但可存於心,不可形諸口,況可施之文牘乎?”由是必將紛紛擾富戶。)又因其不免“啟鄉紳挾制朝廷之漸”,而可能引起朝廷的猜忌。'68'

如果一定堅持清代是什麼“階級國家”的話(雖然以二十世紀的經驗看來這一點也不無疑問),我們也可以說,其政策可能並不是向“富人”傾斜的,而可能是恰恰相反。例如,無論是在追討舊債,'69'還是清理欠租方面,“富戶”都是很難如願,而官府也往往不是站在他們一邊的。'70'

以上史實也透露出,“地主”(或所謂“大地主”)已橫亙在政府與萬民之間,早晚要成為“現代化”過程中的清理物件。這不但是邏輯使然,事實上,二百年以後國民黨、共產黨即分別實行了土地改革。

十一、工業政策和工業發展

但不管我們把清史說得多好,有一件事卻是不能迴避的,這就是清代沒有能實現“現代化”,沒能把中國經濟引入“機器工業”的發展階段。這些說法也許不錯,但要把它歸為清代(或清政府)的“罪責”,一切評價都以曾否“工業化”(“自行實現資本主義”)為轉移,必將會帶來極大的認識偏差。至少,會把本文中談到的大多數問題置於被忽視的地步。

現在已有研究發現,清代中國是有著自己的“工業”和“工業區”的。'71'李伯重寫道,世界先進國家“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就存在著這樣一個“早期工業化階段”。正如美國經濟學者諾斯(North)所說:“工業革命並非與我們有時所認為的那種與過去根本決裂;恰恰相反,它是以往一系列漸進性變化的積累”。它經歷過一個“農村家庭工業時期”,其特點就是農村家庭手工業並未脫離農業,且大多與紡織業有關;其中商業性手工業生產的收入已經超過農業收入,家庭手工業由原來的農家副業的變成了主業。這也被稱為“原始工業化”,雖然並不能必然導致近代工業化的出現,但已構成了它的一個先行階段。'72'

事實上已有許多例證表明,清代十八世紀,在長江三角洲上千萬農民的生產經營中,傳統工業的地位已遠遠超出了其農業部分;在這一地區,農村工業已不是什麼“副業”,而是主業和正業;這樣的農民,亦工亦農,與其稱之為“農民”,還不如稱之為兼營農業的“工人”更為切近。正是因為這樣一些理由,可以把它稱為“(傳統)工業區”,而不再簡單地把它與其他農作地區等同看待。無疑,它的出現應被視為清代經濟的一大成就。

由此也許還可得出如下的一些結論:中國在清代已經超出基本食用品生產的階段,而跨入更高的階梯,這就是全面發展經濟,並亟需從工業的發展中去謀求出路這樣一種新的階段。

換句話說,中國的“工業化”要求,恐怕不是1840年以後才從國外輸入的,更不是二十世紀某一時代的新鮮主張;它是立足於中國自身發展基礎之上的一個要求,在歷史上至遲到十八世紀即已出現。'73'

因此,清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工業區”,乃是中國自身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序列中的最高階段——“發達階段”的一個體現。其實不因外國也有而“是”,也不因外國沒有而“非”。

到二十世紀初,中國一些地方相繼實現了現代工業化,在原有的“手工業”與“機械工業”之間,並沒發現什麼實質性的障礙,其領先地區即是江南;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中斷”以後,又是江南地區掀起了最大的鄉村工業化的浪潮。這些當然不是偶然的。

另一方面,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看,乾隆七年清廷提出“為天下萬世籌贍足之計者,不獨以農事為先務,而兼修園圃、虞衡、藪牧之政”的政策思想,已經超出了一般農業的範圍。中國古代的所謂“四職”,原本只有“三農”是農業,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