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5章 胡朝漢臣

須依賴當地大族才能形成有效統治。

南下的鮮卑族各支,顯然屬於後者。

他們想佔據晉國原先地盤,駐軍、建國、設定郡縣、收稅…等等等等,不依靠當地漢人,不僅佔領意義嚴重縮水,而且不可能達到目的。

某種程度上,這些漢人大族甚至可以吊鮮卑族胃口,與這些征服者討價還價。

這在中原歷史,甚至全球歷史上,屢見不鮮。

永嘉之亂後,留在北方的漢人士族,最具影響力的是四家: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北魏三代皇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都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也有駕武御文的睿智。

他們都深知藉助漢人大才的必要性。所以他們三位對這四大家族採取極力拉攏政策。

三位皇帝先後力排眾議,強勢吸收一些願意合作的漢人儒碩入朝為官,並扶持他們登上高位。

崔浩就是魏國朝廷漢人官僚的傑出代表。

崔浩生於公元381年。他的先祖崔林為曹魏國大臣,最高做到司空。

而他的父親崔宏爵封白馬公,最高職務是吏部尚書。死後也被追授司空銜。

太尉、司徒、司空,就是所謂的“三公”,基本上就是朝官的天花板。

西晉司馬炎篡位時,因為出力的大人物太多,朝廷現有職務不夠分配。

於是,司馬炎另闢蹊徑,在三公之上,又疊床架屋,設立了太宰、太傅、太保三個官職,稱三上公。

,!

而崔浩的職務,正是三公之一的司徒。比他父親和先祖的司空,排序更前一位。

早年,崔浩被拓跋珪賞識,擔任其秘書郎,後轉著作郎。

拓跋嗣時代,他被提拔為博士祭酒,封武城子爵位。

在皇帝向他徵詢太子人選事宜時,崔浩極力舉薦長子拓跋燾。

拓跋燾得立太子後,崔浩成為東宮太子府輔臣,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不是三上公的太傅。

不過,朝中許多人都直呼崔浩為“太傅”,以示尊崇。

拓跋燾繼位後,崔浩作為拓跋嗣遺命的六大輔臣之一,是唯一的漢人。

他得到拓跋燾更大重用,官拜太長卿,晉爵東郡公。

在皇帝拓跋燾看來,這位比自己年長近30歲的老臣,是爺爺、老爹留給自己的良擘。

有據可查的是,他有幾次力排眾議的建言,對國家命運起了關鍵作用。

第一次是在“遷都之爭”時。

從東漢到東晉、南北朝時代,在氣候學上,是北半球“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的特點是:氣溫比正常年份,平均要低幾十度。

最極端情況時,渤海灣都會結冰封凍。

面對這樣嚴酷的自然條件,北方民族、部落,會拼了命地儘量南下。

明元帝時,415年,朝廷太史令於亮、蘇坦等人,引經據典,聯合一幫大臣,勸說皇帝遷都鄴城。即後世河北邯鄲。

崔浩則與成德侯、特進太醫令周澹二人極力勸阻。

最終皇帝沒有選擇遷都。

後來事實證明,那次不遷都是正確的。

因為,當時魏國南部的許多民族部落,表面臣服於拓跋鮮卑部,但實際上還是持觀望態度,有各種備選方案。

如果魏國那次選擇南遷首都,便會在南部各族人面前暴露拓跋鮮卑部軍隊人數並不太多的底細,有可能引致各族、尤其是漢族人生出反叛之心。

而且,魏國首都南遷後,北部防禦減弱,北方柔然大軍必然趁機拼死南侵,魏國在北方難以組織有效反擊,北方很可能落入柔然人之手。

那樣一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