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7部分

軍進行了第三次大擴軍,也是第六次整編。

第二次雅片戰爭已經過去一年半了,淞滬會戰的勝利令滬軍揚名全世界,士氣之高,前所未有。

當李衛國宣佈進行第三次大擴軍時,不光是江南省和浙江省內的適齡青年踴躍參軍,就連其他省份的有志青年也都紛紛趕到上海,填寫志願表,要求加入滬軍。

人的名樹的影,李衛國已經是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了,抵禦外辱,揚我國威,但凡心有壯志,充滿熱血的年輕人,都願意到李衛國帳下當兵,甚至一些在湘軍和淮軍中有才華卻不得志的官兵們,也都跑到上海來當兵。

這一次滬軍大整編和大擴軍同時進行,整編之後的滬軍不在對外稱滬軍,而是因為李衛國晉封吳王,轄地兩江四省,一個滬字已經不能代表全部了,取而代之的是吳軍,代表整個華東。

名字雖然改了,但滬軍的軍規、軍紀、軍魂依然不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那是鐵打的條例,新的吳軍官兵依然要嚴格執行,不容徇私。

之前的滬軍十六鎮依然不變,編為吳軍十六鎮,其中第一鎮至第八鎮保留完全建制,不打散不改編,內部依然稱滬軍八鎮,是李衛國起家的老底子,嫡系中的嫡系部隊。

另外第九至第十六鎮的官兵全部打散,保留一半人員,缺額從乙種軍團中補充完另一半。其餘人員分配到新成立的第十七鎮至第五十四鎮當中,老兵帶新兵,迅速提升新軍的戰鬥力。

新軍兵源分配十分嚴格,來自全國各地,每個省的新兵會被分配到一個部隊當中。

李衛國以全國各省的名稱來劃分軍區駐防地,比如在直隸省的第二十鎮,軍營駐地所在地也將被命名為直隸鎮守府,以後第二十鎮的兵源將直接由直隸鎮守府負責補充,簡稱直軍。

其他各鎮分別駐紮不同的省份,對應各省的名字來命名鎮守府。

其中第十七鎮駐紮京畿周邊,第十八鎮駐地山東,第十九鎮駐地河南,第二十鎮駐地直隸,第二十一鎮駐地山西,第二十二鎮駐地陝西,第二十三鎮駐地湖南,第二十四鎮駐地湖北,第二十五鎮駐地安徽,第二十六鎮駐地江蘇,第二十七鎮駐地浙江,第二十八鎮駐地江西,第二十九鎮駐地福建,第三十鎮駐地廣東,第三十一鎮駐地廣西,第三十二鎮駐地甘肅,第三十三鎮駐地雲南,第三十四鎮駐地貴州,第三十五鎮駐地四川,第三十六鎮駐地奉天,第三十七鎮駐地吉林,第三十八鎮駐地黑龍江,第三十九鎮駐地伊犁(新疆),第四十鎮駐地烏里雅蘇臺(外蒙),第四十一鎮駐地烏蘭察布(內蒙),第四十二鎮駐地克拉烏蘇(西藏),第四十三鎮駐地西海厄魯特(青海)。

另外,藩國也被分配了名額。其中第四十四鎮駐地朝鮮,第四十五鎮駐地琉球,第四十六鎮駐地越南,第四十七鎮駐地南掌(寮國),第四十八鎮駐地暹羅(泰國),第四十九鎮駐地緬甸,第五十鎮駐地蘭芳,第五十一鎮駐地廓爾喀、哲孟雄、不丹三國,第五十二鎮、第五十三鎮、第五十四鎮駐地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山克、愛烏罕等西亞藩屬國。

這些番號暫時都名不副實,但可以看出李衛國的野心了,他不但要掌控整個大清帝國,還要控制住所有成為藩國的國家,儘管當中如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早就不給大清國進貢稱臣了,蘭芳國更是已經被荷蘭滅了,但在李衛國的心中,只要他們曾經做過藩國,以後就得還是中國的藩國,永世不變。

當然,李衛國只是定下了大方針政策,具體落實的時候,因地制宜,會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方案的。

第三次大擴軍,實際上是定下了統一全國,恢復中華霸權的總基調。

國內各省前來應徵入伍的有志青年有五六萬人之多,再加上李衛國派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