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1部分

系一般,但是為了滿清皇帝的大業,在此番行事上卻已經有了默契。

出於保密的目的,馬國柱一般是不會過來的,至少在他的三板斧用完,正式釋出其東南四省經略職務之前確實是這樣。眼下第一步的三縣協防剛剛走完不久,馬國柱卻有此一來,想來應該是第二步已經有訊息傳來了。(未完待續。)

ps: 第二更。

第五十一章 青田

負責處州戰事的副將陳國寶在得到援軍的補充後,立刻啟程沿著甌江而下,奈何處州綠營在撤離時已經把船隻全部帶走,帶不走的也進行了焚燬,眼下他們只得一路步行,目標便是情報顯示的由處州綠營駐守的青田縣城。

“處州十縣九無城,唯有青田半條城。”

事實上不只是青田,處州的府城也是有城牆的,而這也是清軍為何會選擇只在這兩個地方進行抵抗的最大原因。而根據陳國寶的情報顯示,溫州綠營似乎也集結了大軍前來協防,這麼一來他要面對的對手就是這兩支殘兵敗將了。

對此,陳國寶可謂是毫無壓力,出發前陳文就對他負責指揮的那半個東陽營進行了傷亡的補全,而此番增援的部隊,也足足有兩個步兵局外加兩百騎兵以及配套的炮兵和工兵。如此一來,超過了一個戰兵營的兵力,對上即便是在數量上都無法超越明軍的那些殘兵敗將,應該是可以手到擒來的。

滿懷著信心,陳國寶率領著這支東進的部隊出發,於十二月初三便抵近到青田縣城的城下。

青田城牆的分佈不似絕大多數城池那般的四邊或是多邊形,而是猶如一個三角形,這便是被人稱其為半條城的原因。其底部為後世的臨江路,西城角在大埠頭上行約百米左右,而東城角就在行春門一帶,制高點是太鶴山試劍石,城牆全長3312米,建造之初的目的是為了禦敵,後來也兼顧了防洪的作用。

陳國寶抵達城下,便派人喊話勸降,雖然清軍表現得並非是那麼堅決,但最後還是拒絕了明軍的勸降。

眼見於此,陳國寶便帥軍退後紮營,打造攻城器械。直到第二天一早,明軍便兵臨城下,再度勸降無果後便開始了攻城戰。

陳國寶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蟻附攻城,有著職業工兵指揮民夫打造出來的攻城器械遠比清軍想象中的要多,所以當明軍剛剛把陣勢擺出來,青田守軍就連忙點燃了烽火。

探馬早已撒了出去,陳國寶沒有絲毫猶豫,立刻發起進攻,但是為防清軍襲擾,卻還是留下了兩個步兵局保持警戒。

明軍的攻城器械滾滾向前,掩護著抬著雲梯的步兵向城牆抵近,城頭的火炮遠超想象,想來應該是那些從各縣城頭搬走的,最後都送到了這裡。只不過,處州一向是個窮府,山間礦匪雖然不少,但是各縣的駐軍也用不上口徑稍大的火炮。時至今日,城頭的火炮數量確實不少,可也大多都是些小型的虎蹲炮,更有不少明朝中前期鑄造,比清軍太爺爺輩分還高的碗口炮、盞口炮之類的過時貨,也不知道是從哪裡扒出來得。

這一番,在放棄了整個處州之後清軍顯然是決心死守這裡,由於處州副將此前已經被明軍擒獲,此間更是豎起了溫州副將胡來覲的將旗。然而,清軍火器雖多,但大多也都是打石子、鐵砂的小炮,明軍在攻城器械的掩護下很快就推進到了城下。可也就在這時,明軍的探馬卻也傳來了訊息。

青田縣城呈三角形,一面臨甌江,另外兩面與之形成夾角,明軍攻城的方向就是臨近上游的那面城牆,而留下另外的那面城牆其原因無非是“圍城必缺”這句兵家至理。

根據探馬的報告,明軍位置以東的方向,一支打著台州綠營旗號的清軍正在急行軍趕來,想來是此前潛伏在那裡的山之中伺機而動,見青田守軍點燃了烽火才大舉嚮明軍而來。這支清軍在行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