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9部分

不復存在了,地盤上還有半個中國,但卻也不過是在北方苟延殘喘,否則就以著吳三桂的性子,也不會這麼急匆匆的跳出來,想要火中取栗。

現在,所有的地方勢力,無論是漠北、漠南乃至漠西蒙古的各部,還是漢地各省的綠營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甚至是各級文官,無不是在觀望著這一戰的勝負。吳三桂若是敗了還好,這些地方勢力就依舊還是滿清的臣子;可若是新軍敗了,哪怕只是在陝西遷延日久,只怕各地都會烽煙四起,不等陳文北伐滿清就先要陷入到萬劫不復的絕境之中。

潼關一戰的勝利,並沒有使滿清轉危為安,僅僅是微微的續了一波命而已。想要在陳文北伐前謀求一個安穩的內部環境,首先就要解決掉陝西的叛亂,只有消滅了吳三桂的關寧軍集團,才有未來可言。

濟度、劉成等人籌劃數日,也等來了那些綠營兵,大軍隨即沿著渭水西進。百里的距離,不過是數日而已,新軍抵近華州,吳三桂那邊在渭南卻還沒有徹底就位,守軍無力抵抗便放棄了此地。

華州前據華山,後臨涇渭,左控潼關,右阻藍田關,歷為關中軍事重地。吳三桂放棄了華州,既是為了更好的就近遮蔽西安,也擺明了是要與新軍在渭南決戰。對此,新軍方面也是心知肚明,尤其是陝北那支屯齊的偏師暫時無法開啟局面的形勢下,他們也必須靠著自身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掉吳三桂的主力部隊。

雙方有了這個默契,遊騎就開始了在這幾十裡地之間更為頻繁的爆發衝突,探馬這片區域當中,互相試探著對手的實力,也儘可能的搞清楚對方的底細。直到數日之後,吳三桂這邊準備完畢,新軍那邊的山西綠營也控制住了從潼關到這一線的城池,確保了糧道的安全,這兩支大軍才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渭南縣城始建於隋大業九年,此後歷朝皆有擴建,明時更是確定了城牆周長七里三百二十四步的範圍,如此才有了七里城的說法。

渭南縣城在隆慶年間的那次最大規模的擴建之後,一度為時人稱之為是“雄偉險固,屹然關中之巨防也”,其城牆高有三丈,牆基寬四仗,頂寬兩丈,並用磚包砌城垛。東門稱“望華”、西門稱“襟”、南門稱“抱豐”、北門稱“帶渭”,有寬為一丈五尺的護城河環繞,角樓、敵臺等更是俱全。

不過,潼關那等險峻堅固的所在都未曾能夠守住,吳三桂對於城池攻防上一直是弱項的清軍能夠在這短暫的一兩年內就有了如此的進步,亦是忌憚非常。正因為如此,吳三桂也沒有妄圖寄希望於依靠守城戰來挫敗清軍的銳氣,再行反擊取勝。再者說了,一旦進入到巷戰階段,他的西班牙方陣也會變得毫無效用,唯有野戰得勝才是勝利之途,別無他法。

渭南縣,顧名思義,即在渭水之南,新軍沿著渭水由東向西,緩緩而行,從渭水與南面山區之間的夾縫透過,抵近到城外十里已是豁然開朗。這片區域乃是典型的關中平原,沒有地形的險阻,正是大規模會戰的好地方。

新軍抵近至此,吳三桂也毫不示弱,在經過了小規模的騎兵試探之後,大軍自城內魚貫而出,很快就擺出了決戰的陣型。

吳三桂方面,兩萬西班牙方陣是他的核心武力,出於對新軍已表現出的戰鬥力的忌憚,吳三桂沒有絲毫保留,這二十個營頭在渭南縣城以東一字排開;相較之下,新軍這邊的陣型就要單薄許多,一萬的新軍方陣,兩個鎮在中軍,兩個鎮在左翼,另外的一個鎮則與部分富綬帶來的老式八旗軍一起負責大軍的右翼。

雙方不約而同的將騎兵放在了陣後作為預備隊,總計不下八千的關寧鐵騎和陝西義軍騎兵,對上的則是五千新軍騎兵和兩千滿蒙八旗的騎兵。

眼見著清軍與其抱著同樣的心思,吳三桂看了看了自家的西班牙方陣,兵力上的優勢毋庸置疑,甚至就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