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那二胡和吟唱依然……
辨不清黃泉和仙境。
敗柳殘紅亦可飛昇,
留得一線情,
再續來世緣……
胖女人帶著一群人追到河埠邊,看著夜色中黑沉沉的相思河,瞠目結舌地:“這賤貨竟然真的跳下去了?來人哪,快把她給我撈上來!”
“老夫人,黑天黑地的,上哪裡去撈啊?”中年女人為難地道。
……
”
章節目錄 第一章提問
八年後,浙北雁城。
在雁城北側離城門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叫崔衙弄的弄堂,弄堂由青條石砌成,也不知道經過了幾代人的腳底板磨擦,條石表面的石紋已被磨平成了滑溜溜的光石板,下雨天穿著釘鞋走在這條石板路上肯定是一種噩夢。
弄堂的兩面均是鱗次櫛比的兩層樓民居,走進弄堂不到五十米,就會聽到一陣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循著朗讀聲走去在弄堂北側處可以看到一個朝南的院落,院落掩映在一片竹林中,院門上一塊匾額,上書:竹林書屋。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乎?人而不仁,如樂乎?……”在竹林書屋東面的一間講堂裡,一個頜下留有三綹灰色鬍鬚的先生棒著一本《論語》,坐在那兒正搖頭晃腦地讀得入神。
底下坐著十幾個五到七歲的小孩,大都是男孩,其中兩個是扎著朝天小發髻的女孩子。此時孩子們也都跟著先生一齊念,不光和先生一樣搖頭晃腦,還前後左右地搖晃著身子,放在現代被人看到估計會以為這些小孩都吃錯藥了。
這是一間私塾,三開間二層樓,樓下三間正屋,中間廳裡供奉著孔聖人的像,像兩邊是一副對聯,上聯:業精於勤,漫貪嬉戲思鴻鋯;
下聯: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孔聖人的像前放著一隻香爐,香爐裡插著三支早已燃盡只剩下最底下一截香蒂頭。
東西房均是講堂。樓上兩間是先生一家子的臥室和起居室,另一間是給那些路遠晚上不能回家的學生睡的房。
私塾前面是一個庭院,庭院中間一條用小青磚鋪成人字花形的走道,走道兩旁左面是花卉,眼下正是冬天,花圃裡殘留著菊花的莖幹和枯葉;右側種著各種蔬菜,青菜、蘿蔔、捲心菜和蔥蒜不等,在冬日的陽光映照下生長得生機勃勃。
私塾的後門臨著護城河,這河圍著小城逶迤而行一圈,在西城門外匯入京杭大運河。
私塾的後門有一間小偏房是廚房,出廚房不遠處有石階下到河裡,石階很寬,可以容四五個人蹲下洗滌,所以一到夏天,這裡就是孩子們抓小魚小蝦戲水的好地方。
“魯榮明,你來解一下我剛才讀的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一直陶醉在孔聖人文章中的先生突然叫著下面最大的一個小孩子問道。
竹林書屋的這位先生姓任,叫任志遠,字伯安,雁城人,從小讀書過目不望,博聞廣記,做得一手好八股,當年在十里八鄉也算得上是個小神童。
無奈任神童腦子雖好但時運不濟,他是光緒二十三年雁城院試案首,被錄為廩生,次年參加歲考取得二等甲第,不巧的是光緒二十六年鄉試時他父親突然去世,他因服父喪無法參加,本想四年後再展宏圖,誰知光緒三十年,朝廷宣佈實行新政,取消了科考。三年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幾乎同時駕崩(1908年),清王朝在風雨飄渺中搖搖欲墜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可能重新開考?由此他就絕了中舉做官的念頭。
為了養家餬口,兩年前他將自家的這所小小院子做了竹林書屋,自己則做了塾師,專收蒙童進館教授。館裡設有兩個班,分為《啟蒙》和《初成》兩個班,《啟蒙》班招收的童生是剛進學的,先識方塊字,認了一千個左右的字後就跟著先生熟讀《論語》《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