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儀點頭,同時也有數人點頭應和,因為這段文字只要是崇尚今文經學者,都必讀。
“如此說來,何以林公子認為今文經學是抱殘守缺、目光短淺呢?”有人問道。
“每家學說有其利也有其弊,包括董大師的《春秋公羊說》,諸位若讀過《禮記·中庸》,應知其中有:‘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日月之代明,萬物並孕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教化,以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又曰:惟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薄博淵泉,而時出之。薄博如天,淵泉如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這之中的大一統思想,把‘大’神化了,董大師也不免未曾摒棄這個神化的思想,不只是把皇帝當權者神化了,亦把它的道德規範也神化了。當然,這種思想並沒有錯,但由這種神化的精神所引出的東西卻成了問題。”林渺端起茶杯輕啜了一口,神態有種說不出的優雅,倒似乎他此刻已成了一代大儒,正在教化眾生,正在傳道授業。
眾人全都默然傾聽,林渺這種信手拈來的引用再加上其抑揚頓挫的聲音,配以沉穩而傲然的表情,使人對其思想有種深信不疑的感覺,覺得他的每一句話都包含至理而無可辯駁。
“那林公子所稱引出的弊端又是什麼呢?”董儀心情也平靜了下來,因為林渺所說確實是事實,而所引用之話他也並不陌生,其中思想亦確如林渺所說,但他並不認為有什麼錯,在他眼裡,君權至上,神化又有何不可?
“這種思想神化對於一統只有利而無害,使人們更擁君、擁政,會使天下政局更穩,但是一種思想如果神化,只會使他更易引入歧途,易生出虛無飄渺之學說,一旦學說脫離了實際,往往會誤導人們走入一種死衚衕,而今文經學的信徒們卻茫然不覺,盲目地信奉師法、家法,也使其思想脫離實際越來越遠。比如,最初董大師的大一統思想只是想用以鞏固皇權,安寧天下,可後來學習者卻忘了經學本身的宗旨,一味尋求經學文字之間的意義,且眾說紛紜,以至於現在的今文經學,一味地繁瑣說經,一經說到百餘萬字,少也有數十萬字,令人生厭。這使神化的思想更為虛渺,什麼求雨呀,止雨呀,更有甚者,以孔子名義胡亂捏造……這些從實際之中不難看出,朝中提倡今文經學者無不是吹捧阿臾之輩,他們已無法在思想上真正像董大師那樣開創一派,只好撕下臉皮做些讓人唾罵之事,而今文經學也是在他們手上不斷糟塌,實在是讓人為之惋惜!”林渺悠然嘆道。
這番話只讓在座的每一人都大為動容,雖然林渺的立論並不全面,但其就事論事、舉出例項也使人無話可駁,而且,他並不是全面駁斥今文經學,而是指出這只是今文經學學者的過錯,使人感到林渺評斷中肯而又不是刻意攻擊,連董儀也為之心服。縱觀今日之世,今文經學的儒生無什大成之人,可見其末落之勢,他也不得不承認林渺一針見血的評論。
“林公子認為今日之今文經學是虛無之學了?”有人問道。
“也不全如此,但大部分已是如此了,其經文繁瑣,卻無多少實質的東西,劉歆所說:‘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我已在今日所著之今文經學之中找不到新東西,而景帝大會白虎觀,正是總結今文經學的大好機會,但今文經學的博士和儒生竟沒有人能把這個任務承擔起來,這難道說不是一種悲哀嗎?難道不可以說明什麼嗎?”林渺反問道。
廳中眾人頓時啞口無言。
“好,好……”鄧禹首先拍掌讚道。
白玉蘭和小晴也鼓掌附和,廳中另有幾位崇尚古文學的大儒也頷首稱好。
“聽林公子一席話,實在是暢快之極,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