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皇帝劉鈞見大臣們爭辯起來,目光看向了武官班列的劉繼業,這位朝廷中流砥柱的大將軍。 “劉將軍,你的意見呢?” 一位身材魁梧,留著美髯,五十多歲的男子聽到被點名,就走出了班列。 他就是劉繼業,原名楊業,被北漢世祖劉崇賜名劉繼業,也就是後世在戲劇中常稱的楊繼業,乃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他少年時候好任俠,善於騎射,武藝很高。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因忠烈武勇,素有智謀,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在北漢軍方有“劉無敵”之稱。 劉繼業在軍中的威望很高,素有戰名,他一出來,代表著主戰派,實權派的大將,所以,文臣大臣暫時先不吵了,等聽他如何回答。 “回陛下,臣以為,目前以我們的兵力,如果現在就直接出兵,幾萬人馬,很可能佔不到多少便宜,不如先觀望戰局,看大宋與江南唐國,能打到什麼地步,是否大宋會因此消耗很大,不斷需要增兵,輸送糧草給前線等。 “如果大宋陷入了焦灼戰,牽制了大宋的主要兵力,那我們就可以逮住機會,聯絡北面的遼國,西北的藩鎮勢力,聯合進攻北宋的邊境,就能夠得勝,不求一句滅掉大宋,打入汴京城,但是,卻可以收復我們漢國的疆土,有了土地和百姓,修整幾年,國家自然就能強盛起來。” 劉繼業分析合理,思路清晰,並不激進,也不畏怯,只是要等待時機,謀後而動。 “劉將軍說的有道理啊,這樣更為穩妥!” “臣贊同劉將軍的提議!” “臣也贊同!” 不少文臣武將紛紛響應、附議。 連同平章事郭無為也站出班列,支援道:“劉將軍的提議,不急不躁,臣覺得可行,在大宋與江南唐國交戰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派出遊梟、秘諜等,到宋國散播謠言,遼國要出兵攻打宋國,這樣可以瓦解汴京城和各地百姓的凝聚力,拖宋軍的後腿,讓大宋臣子們也要搖旗不定,此乃計一也。” “另外,我們也要加緊整兵和訓練,打造一支精銳,可以長驅直入,一旦開戰,可以迅速橫掃幾座城池,收復回來,這樣免得仗打得曠日持久,消耗巨大。我漢國的國庫日漸空虛,恐怕經不起幾次大軍前線作戰。” 北漢皇帝劉鈞聞言點頭,對丞相郭無為、劉繼業的建議表示肯定,目光一掃,看到站在站在大臣最前,介於皇帝之間的太子劉繼恩,便詢問道:“太子,你覺得呢?” 劉繼恩聽到被點名詢問政見,頓時有些緊張,他的資質平庸,對治國大道理,背一點文章還湊合,一到現場臨時反應,就遜色了。 其實太子劉繼恩,原本並不姓劉,而是原姓薛,父親薛釗因不受岳父漢世祖劉崇所用,又與妻子劉氏聚少離多,結果有一天薛釗喝醉了酒,因拌嘴幾句,便抽劍將劉氏刺傷,這下酒勁驚醒之後,直接畏罪自殺了。那時候劉繼恩年紀尚小,其舅父劉鈞又膝下無子,因此劉崇就將外甥身份劉繼恩、劉繼元都過繼給劉鈞了。 等劉崇病逝,劉鈞繼位後,任命了劉繼恩為太原尹,北漢儲君太子,但劉繼恩資質平庸,劉鈞常常對臣下郭無為抱怨劉繼恩無治國之才。而丞相郭無為也趁機勸說皇帝改立劉繼元為儲君,但遭到劉鈞的拒絕,這件事不了了之,但讓劉繼恩更加擔心自己的儲君位置了。 “那個,劉將軍所言,句句在理,真知灼見,分析妥當,兒臣,兒臣也覺得大有道理,可以推行。” 劉繼恩並沒有說出什麼大道理,而是拾人牙慧,凡事擁護聲最高的,他都支援,凡事在民間有賢明、威名的大臣,他都贊同,這樣避免說錯話,也避免得罪一些重臣,對他進行背後參奏。 國家大事,資質平庸者,認知不夠,很難站在一國之君,廟堂重位上面做決策,牽扯到國防、軍事、經濟、制度、田地等太多方面的複雜事情,劉繼恩成長於宮廷,哪有那麼多的見識和思考能力。又因為少年喪父,被過繼寄養,在宮廷生活戰戰兢兢,性格方面懦弱一些,也都是有原因。 北漢皇帝劉鈞露出一絲失望之色,對這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