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楚結盟的目的是為了孤立楚,然後擊破之。昭王六年(前301)秦以楚質子殺秦大夫逃回楚國為藉口撕毀秦楚盟約,轉而與齊聯盟,並聯合魏、韓攻打楚國,楚大敗於垂沙(河南省唐河),主將唐昧被殺,傷亡2萬餘人,垂丘失守(河南省泌陽北)昭王七年,趁楚新敗之際,秦繼續攻楚,破楚軍於新城(河南省襄城),殺楚將景缺,斬首三萬。公元前298年,昭王以一紙書信,誘騙楚懷王入秦並將其扣留,以之為質要挾楚交獻土地未遂,便發兵取析(河南內鄉西北)共15城,斬首五萬。昭王十一年(前296),經蘇代策劃,齊、韓、魏、趙、宋五國攻秦,秦主動採取以土地換和平手段,歸還魏的封陵與韓的武遂,化解這次軍事行動。同年楚懷王死於秦,楚秦關係進一步惡化,但楚國老王剛死,新王初立,自顧不暇,無力復仇。昭王抓住良機,次年予楚粟五萬石穩住楚國,轉而反擊韓魏聯軍。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闕給韓魏聯軍致命打擊,殲敵24萬,繼而攻佔韓魏數城,迫使魏割讓河東四百里,韓割武遂地200裡予秦。這次新佔的宛(河南省南陽)、鄧(河南省孟縣)均為冶鐵中心,秦軍武器得以更新提高,軍力更為壯大。此後幾年秦連續對魏韓用兵,佔魏61城,迫使魏獻出舊都安邑。後來多次攻打三晉進一步削弱三國國量,擴大版圖和實力。

接著,將打擊矛頭指向最強的齊國。齊與秦無疆界關係,無直接軍事矛盾,但弱齊有利於秦的近攻策略的實行。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秦改而奉行近交遠攻打擊強齊,利用東方各國矛盾,參加燕國發動的對齊戰爭。燕、趙、韓、魏、秦在濟西(濟水以西,山東省卿城以南地區)擊潰齊兵,攻克齊都臨淄,齊國失陷七十餘城,幾乎亡國。此戰,秦出力不多,濟西告捷後即撤軍,但從戰略分析,得利最大,雖未占城掠地,卻使齊國從此一蹶不振,給秦以後就近擊破各鄰國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遠攻之後秦再次轉向近攻,公元前280年和279年分別從水陸兩路大舉伐楚,楚喪師失地,貴州、湖北大片國土淪為秦佔領區,連首都郢也失守,楚頃襄王倉皇逃竄,被迫遷都於陳。秦在新佔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國勢力由此大衰,秦國弱楚戰略目的已達到。秦以近20年的時間持續攻擊韓魏兩國,特別是著重打擊國力較強的魏國,向中原縱深挺進,侵佔兩國大量土地,殘滅其軍隊數十萬,兩次兵臨大梁城下。昭王時代,殲滅戰發展到空前規模,伊闕之戰殺敵24萬;長平之戰殲敵45萬。長平戰役殲敵數目之大,即使以現代戰爭規模衡量也是非常驚人的。僅白起指揮的戰爭累計殲滅敵人就達百萬以上,若加上當時著名戰將司馬錯、向壽、張若、胡傷、等人指揮的戰爭,估計殲敵在200萬上下。這對當時人口不到2000萬的六國來說,佔的比例很高。其實被殲的幾乎全是楚國與三晉的軍隊,這樣占人口的比例就更高,若以佔四國男性成年人口比例而言,就高得驚人。可以說,消滅了四國兵力的大部分,另外,數以十萬計的殺敵致勝造成的心理震懾作用可能超過殲滅戰本身的作用。至此,東方三強國都受到嚴重創傷,韓、魏更加衰弱,燕國本就弱小。六國已無與之匹敵的實力。尤其是中原不少經濟文化先進的地區都為秦所有,又大大增強了秦的實力。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上述勝利大多是昭王時代取得的,此後,三代秦王的統一戰爭是昭王征戰事業的繼續和發展,而且已成為水到渠成之勢,特別是始皇帝時代,六國已成強弩之末,秦以破竹之勢摧枯拉朽,很快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始皇帝的時代是完成期收穫期,其勝利的堅實基礎在昭王末年早已奠定,昭王時代是秦王政“續六世之餘烈”的最重要時代。

二、消滅義渠

義渠是戰國時代戎族中最強大的一支。秦和義渠鬥爭長達三四百年之久。春秋時,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