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就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併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李斯還說,秦王的珍珠、寶玉都不產於秦國,美女、好馬、財寶也都是來自東方各國。如果只是秦國有的東西才要的話,那麼許多好東西也就沒有了。李斯還在信中反問:為什麼這些東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來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東西,而對人才卻不能重用,其結果是加強了各國的力量,卻不利於秦國的統一大業。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曆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作。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這時,即將被殺的鄭國也向秦王進言: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後,對秦國也是有利的。儘管興修水利,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渠卻“為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後來聞名於史的鄭國渠,它對發展繁榮秦國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秦始皇時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繚、王翦、李斯、王賁、李信、蒙恬等。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公元前221年,秦終於統一了天下,尊稱國王為“皇帝”。秦始皇任命李斯為丞相。並拆平了各國郡縣的城牆,銷燬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國沒有一寸分封的土地,也不立皇帝的兒子、兄弟為王,更不把功臣封為諸侯,以便使國家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戰爭的禍患。
公元前213年,秦朝咸陽宮設宴招待群臣,博士僕射周青臣等人稱頌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齊人淳于越勸諫道:“我聽說殷商和周朝統治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為膀臂輔翼。而現在陛下您雖統一天下,但子弟卻還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現了田常、六卿奪權篡位的禍患,在朝中又沒有強有力的輔佐之臣,靠誰來相救呢?辦事不學習古代經驗而長期統治的朝代,我還沒有聽說過。現在周青臣等人又當面阿諛奉承以加重您的錯誤,不是忠臣。”始皇把這種議論交給李斯處理,李斯認為這種論點是荒謬的,因此廢棄不用,就上書給皇帝說:“古時候天下分散敗亂,彼此之間互不服從,所以才諸侯並起,一般輿論都稱道古代以否定當代,裝點一些虛誇不實的文辭來擾亂社會的實際,人們都認為自己的一派學問最好,以否定皇帝的政策法令。現在陛下統一了天下,分辨了黑白是非,使海內共同尊崇皇帝一人;而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卻在一起任意批評朝廷的法令制度,聽說朝廷令下,立刻就以自己學派的觀點來議論它,回家便心中不滿,出門則在街頭巷尾紛紛議論,以批評君主來博得名聲,認為和朝廷不一樣便是本領高,並帶領下層群眾來製造誹謗。這樣下去而不加以禁止的話,上面君主的權力威望就要下降,下面私人的幫派也要形成。因此,還是以禁止為好。我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