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齊國傳出去,經過魯國和一些小國,經過宋國,再到鄭國。幹嘛費那麼大勁,不寫封信呢?要的就是傳話的效果,不僅要讓宋國知道,也讓其他“粉絲”“兄弟國”知道,齊國作為盟主在“兄弟”鬧矛盾的時候站出來主持公道了,提高聲望和同盟國的信任感。對,這一招,玩的就是虛的,下一招就是實的了。

齊國以盟主的身份再約各國出兵征討鄭國,讓鄭厲公賠禮道歉,投降。先理後兵,一招“理”是虛的,一招“兵”是實的。

《左傳》莊公十六年傳:“夏,諸侯伐鄭,宋故也”。

第二年夏天,齊桓公為宋桓公出頭,聯合衛等國家攻打鄭國,宋桓公很高興。大軍壓到了鄭國邊界沒有立刻開始打,那天晚上,正是《禮記•月令》上說:“螻蛄鳴,蚯蚓出,王爪生,苦菜秀”。蟲子在鳴叫,空氣裡夾雜著濃重的泥土味道,營帳四周點著篝火,有人乘夜出行。去幹嘛?送信。給誰?給鄭厲公。什麼信?勸其投降道歉。

我們說了齊國並不想開戰,開戰就會死很多人,國內就會有哭聲,百姓會不安,有怨言,怨言越積越多的時候,政府就會倒臺,所以,齊國經過兩年的征討需要休養生息,不想打仗。

管仲知道鄭厲公此時一定會投降,不管他是不是老狐狸,起碼他是聰明的。鄭國東北面受到諸侯大軍的壓力的同時,在南面也面臨著一個更強大的敵人:楚國。楚國就像一隻很想吃掉中原的狼,鄭國就是那個可以撕咬開的裂縫,兩面受敵,鄭厲公自然吃不消。

但是管仲也是有憂慮的,他怕鄭厲公“狗急跳牆”,投靠到楚國陣營中。所以,他暫時不攻打,勸降,不能讓這隻“狗”跳到牆那邊去。那麼,為什麼鄭國和楚國之間是一堵“牆”呢?上文其實有說到過,齊國幫助鄭厲公推翻的政府是和楚國有近十幾年盟友關係的,而且楚國一直幫助這個政府抵抗鄭厲公入侵,間接地說,鄭厲公和楚國是有仇的,一般來說兩方就不會越過這堵“牆”站到一起。

佯攻

第二天還是開打了,齊國遠遠地用投彈戰車投些石頭,吶喊擊鼓,偶爾衝鋒一下,給還在猶豫不決的鄭厲公一點壓力:你不投降,我們就真打了。衛國也學著齊國,宋國倒是全力攻擊,因為事關自己,衝殺在前頭,不知道齊國的謀略,這都是情理當中。

一得知外面吵吵嚷嚷,鄭厲公就知道開打了,這仗打下去損失的是他,在他的國土上打的仗,面前有個齊國放的臺階,聰明人自然要下這個臺階。沒打多久,就舉白旗,投出一封信:講和。

停止攻擊!

沒有攻下城池,沒有多少傷亡,鄭厲公鬆了一口氣,管仲鬆了一口氣,他們都算是勝利,一個“早就吃了肉”,另一個的“任務也完成了”。

《左傳》莊公十六年傳:“冬,‘同盟於幽’,鄭成也”。“成”就是講和,鄭國在戰爭剛打響就講和,戰爭就這麼結束了,宋桓公是能吃軟的,何況齊國做中間人呢,也就罷休,接受個道歉。

“但是道歉要正式。”這是管仲提出來的,要讓自己的同盟都來看看鄭國現在承認錯誤了,如果以後出爾反爾,就知道他的無恥。宋桓公也滿意,在那麼多人面前,八國元首到場,當然八國元首包括他自己,他就好這個面子,“漢子”的脾性,兩方都滿意就得了嘛!

齊桓公也滿意,一下子來了那麼多元首,都是他陣營裡的,實力多龐大。他知道這是管仲藉著這個機會在鞏固自己經過兩年征程得來不易的局面,警惕那些想鬧事情的國家,達成大家的共識:在齊桓公的管理下不要再鬧矛盾了,同時試探一下各國,這就是此次盟會的目的。

這裡有一個微小的細節要說,其實,有九個國家參加,八個國家是元首親自來的,只有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