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誰呢?
歷史上有許多擅長於解開別人心結的高手,最早的時候稱這些人為“說客”,“說客”最厲害的時候能敵百萬雄師,他們被廣泛地運用在兵法所說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戰略當中,是非常精妙的作戰利器。
著名的說客有很多,在管仲徵霸中原之前就有一個叫潁考叔的潁谷封人,動用情感感動了當時因為母親幫助弟弟叛亂而斷絕母子情誼的鄭莊公,掘地見母,傳為舉世的一段佳話,黃泉相見的意思就出自這裡。
《左傳》隱公元年傳記載他們的對話:“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鄭莊公請潁考叔吃飯,潁考叔知道鄭莊公對之前的毒誓已有悔意,於是故意把飯食中的肉挑出來,說是要帶回家給母親吃。這樣純孝的舉動感動了鄭莊公,派人掘了一條地道,在那裡見到自己思念已久的母親。
後來,在秦始皇的時候,有一個叫茅焦的人模仿了潁考叔的事蹟,說服秦始皇嬴政和幫助自己情人■■造反的母親言和。說客原本活躍在各國政治事件裡,到了戰國才逐漸轉入軍事領域,在秦國征戰的年代就有12歲的甘羅說下趙國五座城池,而說客裡面最厲害的人物在我看來,既不是諫逐客令的李斯,也不是說六國合縱的蘇秦,而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史記》中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能夠用一張嘴改變整個國際政局,難道不是一把利器嗎?
管仲此刻就需要這麼一個人去“說宋”,左思右想,合適的人並不多,那個年代的人,口才還沒有練到很精妙的地步,誰呢?想到了大司行甯戚,這個人是靠唱歌和說辭才進入齊國政府的,嘴巴上的功夫比較厲害,很多時候,我們混淆了一個事實:博學多才並不等於能說會道,“說”在孔子那裡就是一門單獨的學問:言語。
甯戚這個人原來是放牛的,在放牛前具體做過什麼就不大清楚,他自己也不說。他是衛國人,當初是聽到管仲“請以遊士八十人,奉之車馬衣裘,多其貲帛,使周遊於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這麼大型的招牌啟事,才來到齊國。後來,還有個仲敬,也很有學問,是田常的祖先,可惜後人厲害到分割了齊國。甯戚這個人也跟曹劌一樣透過正規途徑做官,或許嫌那樣升得太慢(許多聰明人都有這樣的毛病,管仲也是,做小官多次也沒有升上去,反而被踢)。等到有一天,齊桓公出門經過,他就叩著牛角,大聲地唱了一首歌,歌詞大致是這樣的:“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又不是聾子傻子,唱那麼大聲,在那個年代能唱出這麼有含義的歌的人一定很有學問,不像現在的歌曲是通俗的。經過面試,齊桓公很欣賞他,連夜拜了大夫,相當於部長級的官職。
雖然說做了那麼大的官,但是有不少人嫉妒,特別是堅貂,諷刺他唱個破歌就能做大夫,有時候又說他是間諜,甚至建議齊桓公去衛國查他的底,這些都被仁賢的齊桓公聰明地否決了。而甯戚雖然一直暗暗在努力做些事情來證明自己,但總沒有什麼大的功績。
套話
這天,管仲把他叫了去,想試探一下他的意思,因為“說客”這項工作是非常危險的,一般最終只要兩個結果,要麼成功,要麼被對方殺了。後來秦始皇就殺了27個來說服他和母親趙姬和好的人,茅焦是第28個,沒死,28個說客只活了他一個。很少人會願意去做這種工作,只有像蘇秦那樣窮怕了的人,餓也是死,不如去試試,後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