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以太傅之職致仕,結束了其長達數十年的公職生涯,步入寧靜的晚年生活。
儘管離開了權力中心,曾公亮的政治影響力並未因此消減。他的治國理念、行政智慧與道德風範,早已深深烙印在北宋政治文化之中,成為後世官員學習效仿的典範。即便在晚年,他的意見與建議仍被朝廷視為寶貴的財富,其影響力在政界乃至社會上持續發酵。
曾公亮於元豐元年(1078年)逝世,享年八十歲。對於這樣一位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老臣,朝廷給予了極高的身後哀榮。他被追贈太師、中書令,這兩個官職均為象徵性的最高榮譽,表達了朝廷對他生前貢獻的最高認可。此外,他還被配享英宗廟廷,這意味著他的靈位得以置於皇帝宗廟之內,與先帝共享祭祀,這是對臣子的極高禮遇,僅授予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極少數人。
朝廷賜予曾公亮的諡號為“宣靖”,“宣”意指其政令通達、教化廣佈,“靖”則表示其治理安定、平亂有功,此諡號精準概括了他一生的政績與德行。這些身後哀榮,不僅是對曾公亮個人的尊崇,也是對其一生忠誠勤勉、清正廉潔、治國有方的高度評價。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公亮的歷史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到了宋理宗時期,他被列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歷代名臣一同被供奉於昭勳閣,永載史冊。這一殊榮,標誌著曾公亮在北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正式確認,他已成為北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可忽視的一位偉大人物。
綜上所述,曾公亮以其傑出的政治才能、深厚的學術素養以及對軍事理論的重要貢獻,塑造了自己作為北宋政壇翹楚與學術巨擘的雙重形象。他的生平事蹟與學術成果,不僅在當時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為後人所敬仰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