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章 彼得大帝:俄羅斯近代化的奠基者

鎖。最終,在彼得的堅定指揮下,俄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和平條約,同意將亞速城割讓給俄國。這不僅是彼得軍事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為俄國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標誌著俄國開始走向成為一個擁有強大海軍力量的歐洲大國。然而,儘管取得了亞速城,但黑海的戰略要地刻赤海峽仍由奧斯曼帝國控制

三、學習改革

1697年3月,彼得一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使團,由約250人組成,前往歐洲各國訪問。這次訪問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鞏固和發展與歐洲國家之間的反土耳其聯盟,以共同對抗奧斯曼帝國;二是招募外國的技術專家,包括水手、船長、造船和制炮專家等,並採購軍事裝備如大炮、纜索和工具等。為了更深入地瞭解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社會制度,彼得一世決定親自加入使團,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裝扮成一名普通的下士,以避免引起過多的關注。

,!

在歐洲期間,彼得一世展現了極高的學習熱情和開放態度。他在荷蘭的薩爾丹造船廠工作,親手參與船隻的建造過程,學習先進的造船技術。隨後,他又前往英國,參觀了當地的軍火工廠和海軍演習場地,甚至旁聽了英國議會的辯論,深入瞭解了英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及文化教育體系。這些經歷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為他後來推行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援。

1698年6月,當彼得一世正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訪問時,俄國國內爆發了射擊軍的叛亂,他們要求重新擁立索菲婭為沙皇。得知訊息後,彼得立即中斷了訪問,迅速回國鎮壓了叛亂。他採取了極為嚴厲的手段,處決了數千名叛軍士兵,並將其中一些人的屍體懸掛在索菲婭的窗外,以此作為警告。這一系列強硬措施有效地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但也暴露了他對反對勢力的不容忍態度。

與此同時,彼得一世意識到,短期內實現擴大反土同盟的目標並不現實,轉而將注意力轉向了北歐。當時,薩克森、丹麥等國與瑞典在波羅的海地區發生了嚴重的爭端,這為俄國提供了介入的機會。1698年8月3日,彼得一世與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在烏克蘭的拉瓦進行了會面,雙方口頭達成了一致,共同反對瑞典。由此,俄國、薩克森、丹麥三國結成了“北方同盟”,為俄國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1699年,彼得一世開始在國內實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旨在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國家治理效率。他首先在莫斯科成立了市政廳,各地建立了自治署,以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務。接著,他廢除了舊有的領主杜馬,這是一個由貴族組成的諮詢機構,因其成員對彼得的改革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對態度。取而代之的是,彼得設立了由自己信任的人組成的辦公廳和樞密院,這些機構成為了國家決策的核心。此外,他還進行了兩次地方行政改革,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明確了各級政府的職責,確保了中央政策的有效執行。透過這些改革,彼得一世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個高效、統一的中央集權體制

四、北方戰爭

1700年7月,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約》,這一條約的簽訂為彼得一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使他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北方的強敵——瑞典。8月8日,當彼得得知和約已經正式生效後,立即向瑞典宣戰。他親自率領3萬大軍,迅速包圍了瑞典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據點——納爾瓦城堡,這標誌著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正式拉開帷幕。

然而,這場戰爭的開端並不順利。11月,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在擊敗了俄國的盟友丹麥後,迅速帶領8000名精銳部隊趕到納爾瓦。在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條件下,卡爾十二世指揮瑞典軍隊向數倍於己的俄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