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2章 劉永福:民族英雄的傳奇一生

一、出身貧寒

劉永福的家族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其十二世祖劉千一是明代的一名貢生,最初居住在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到了明朝弘治年間,劉千一帶著家人遷移到了廣西白州衙前村(今廣西博白縣東平鎮富新村),開始務農為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家逐漸在廣西紮根,直到劉永福的父親劉以來和他的弟弟劉以定決定離開祖輩生活的土地,前往廣東欽州防城司屬古森峒小峰鄉(今廣西防城港市),在那裡建立了新的家園。

兄弟倆透過勤勞耕種以及做一些小本生意,家境有所改善,建起了泥磚房,並且有了足夠的積蓄娶妻生子。劉以來在四十歲的時候迎娶了鄰居陳氏,她是一位再醮婦,帶著前夫的兒子李保哥。在道光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837年10月10日),陳氏生下了劉永福,也就是劉建業,由於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包括繼母帶來的兒子),所以也被稱為劉二或者劉義。

然而,好景不長,劉以定染上了賭博的習慣,導致家境迅速惡化。為了生存,劉以來和陳氏不得不做出改變,劉以來轉向了經營香菇生意,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維持家庭開支。但即便如此,全家人的生活依然艱難。由於連續的土地歉收,劉以來決定放棄耕種,轉而從事香菇的加工與銷售,而陳氏則透過接生和其他一些傳統方式賺取額外收入。然而,這些努力並未能顯著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

在劉永福八歲那年,由於香菇生意越來越難以為繼,劉以來聽從了在廣西上思州平福新圩的堂兄建議,變賣家產,帶著全家遷至上思州平福新圩。幾年之後,他們又搬到了平福河對面的遷隆峒定居。在那裡,劉永福開始幫助家庭謀生,他在平福河上當船工,同時在家裡練習武藝。

不幸的是,從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一系列的家庭悲劇接踵而至。劉永福的母親、父親以及前來投奔的叔叔劉以定相繼去世。為了償還父母生前的債務,劉永福和他的兄弟們不得不賣掉家中的財物。失去了親人的劉永福,只能投奔父親的朋友陸二叔家。在這段時間裡,劉永福曾經到越南芒街打工,之後又回到高鳳村,從事打獵或者當船師的工作,以此來維持基本的生活。

二、反清入越

咸豐七年(1857年),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兩廣地區的反清情緒也隨之高漲。為了生存,劉永福兄弟加入了欽州那良人鄭三領導的起義軍。然而,李保哥不久後去世,劉永福的直系親屬也都相繼離世,這使得他更加孤身一人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在鄭三軍中服役期間,劉永福並沒有與清軍正面交鋒,反而在一次與其他起義軍火併的事件中身受重傷,險些喪命。

咸豐十年(1860年),劉永福決定離開鄭三,轉而投奔了另一位農民軍首領吳二。但由於待遇不佳,他又很快改投了王士林。在王士林的部隊中,劉永福經歷了五年的服役期。起初,每位士兵每天還能得到一斤大米和20文錢的供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供給逐漸減少,到了最後,士兵們甚至面臨食物短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劉永福於同治四年(1865年)再次改投黃思宏的部隊。然而,黃思宏不久便離開了軍隊,士兵們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每天只能領取18文錢,甚至連基本的食物保障都無法滿足。

在這樣的困境之下,劉永福於同治五年(1866年)率領願意追隨他的200多名士兵,投奔了當時廣西南部最大的反清勢力——延陵國領袖吳鯤(又稱吳阿忠、吳亞終)。吳鯤給予了劉永福及其部下必要的支援,允許劉永福指揮自己帶來計程車兵,並提供糧食和金錢。劉永福在歸順州(今廣西靖西)的安德北帝廟建立了黑旗軍,並因其在戰場上的優異表現,被吳鯤委任為左翼先鋒。

然而,到了同治六年(1867年),吳鯤在與清軍的交鋒中受傷,其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