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後,李秉深知恢復經濟和鞏固邊防同等重要。他首先著手於經濟的復甦,意識到農業是經濟的基礎,他果斷採取措施,購置一萬五千頭耕牛,分發給農戶,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得荒廢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同時,他取消了屯田兵士的勞役負擔,讓他們專心從事農業生產,既保障了糧食供應,又增強了軍隊的穩定性和戰鬥力。
為了進一步啟用經濟,李秉推行了開放的貿易政策,鼓勵內地商人來到邊疆進行交易,這不僅豐富了邊民的生活物資,還促進了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使得邊地市場逐漸繁榮起來。這些舉措大大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加強了邊疆地區的經濟自給自足能力。
在邊防建設方面,李秉同樣展現出非凡的才能。他重視軍隊紀律,整肅軍風,提升軍隊戰鬥力。同時,他積極修繕防禦工事,增強邊防力量,有效抵禦了外族的侵擾,確保了邊疆的安寧。透過一系列綜合性的治理措施,宣府地區從一個滿目瘡痍的邊陲之地,變成了一個經濟復甦、邊防堅固的西北雄關。
四、力行改革,遭遇排擠
天順年間,李秉的人生迎來了又一次轉折。在內閣的賞識與舉薦之下,他得以復職,並擔任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這標誌著他重返政治舞臺,繼續施展其治國理政的才華。隨著明憲宗的即位,李秉的仕途進一步得到提升,被任命為右副都御史,重歸宣府,這一次,他肩負著更為艱鉅的使命——整頓邊防,恢復秩序。
在任期內,李秉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決心。他深刻認識到,官僚體系的腐敗是國家積弊難返的根源之一,因此,他著手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官員考核,嚴格依據官員的政績與品德進行評判,毫不留情地罷免了大量貪腐、無能的官員。這一舉措無疑觸動了諸多既得利益者的乳酪,使得他在官場上樹敵眾多,但也切實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與公信力,百姓拍手稱快。
在大同,李秉的改革力度更為猛烈。面對軍中紀律鬆弛、將領翫忽職守的現狀,他力排眾議,堅決撤換了一批不稱職的高階將領,其中包括鎮守太監李良、總兵鄭宏等人,並啟用了一批有能力、有擔當的將領,如崔勝等。這些人事調整在短期內就顯現出了效果,不僅軍隊面貌煥然一新,還在鳳皇山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大振軍威,憲宗皇帝親下璽書嘉獎,這是對李秉改革成果的最直接肯定。
然而,李秉的鐵腕手段和不妥協的態度,也使得他在朝中樹立了更多敵人。那些被他罷免或得罪的官員及其背後的利益集團,開始聯合起來對他進行排擠和誹謗。儘管李秉在邊疆的軍事與政治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最終還是難以抵擋來自朝中勢力的擠壓。他被調離中央,派往遼東整軍,這一調動看似平級調動,實則遠離了權力中心,是其改革之路遭遇的重大挫折。
五、征討建州,功勳卓著
成化三年,即公元1467年,邊疆烽煙再起,建州女真部落的勢力逐漸壯大,頻繁侵擾明朝邊境,威脅著北疆的安寧。在這緊要關頭,明廷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以遏制女真的擴張勢頭。此時,已頗具聲望的李秉,以其深厚的政務經驗和敏銳的軍事洞察力,被任命為左都御史,提督軍務,與武靖伯趙輔一道,承擔起征討建州女真的重任。
李秉在軍事上的表現,充分展示了他作為文臣的另一面——卓越的軍事才能。他不僅熟讀兵書,更懂得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戰術。在出徵之前,李秉詳盡分析了敵我形勢,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同時注重動員士兵計程車氣,確保軍心穩定。九月間,明軍兵分五路,每路萬騎,從撫順關浩蕩出塞,直指建州腹地。李秉與趙輔密切配合,指揮若定,明軍在他們的帶領下,紀律嚴明,攻勢凌厲。
至十月,明軍抵達建州,經過一番激戰,大獲全勝,共擒獲敵首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