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了教習司禮監的工作,負責教導宮廷內的宦官,還參與了《大明會典》的編纂工作,這部典籍是明朝法律與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參與編修無疑是一項極高的榮譽與責任。同時,他還擔任了會試同考官,直接參與到選拔國家未來人才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文壇與政界的影響力。
三、仕路坎坷
趙貞吉的仕途充滿了曲折與考驗,特別是在嘉靖年間,其剛正不阿的性格與複雜的朝廷鬥爭交織在一起,使得他的政治生涯顯得尤為坎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庚戌之變”中,當蒙古俺答部落逼近京城,朝廷上下一片慌亂,無人敢發聲之時,趙貞吉挺身而出,大聲疾呼反對與敵議和,提出了系列應對策略,包括請求皇帝自我反省、表彰忠臣、廣開言路等,這一舉動贏得了皇帝的初步讚賞,被提拔並賦予重任。然而,這也讓他與權臣嚴嵩之間的矛盾驟然升級。
在執行皇帝賦予的任務時,趙貞吉遭遇了嚴嵩的暗中阻撓,特別是當他試圖督戰鼓舞士氣時,嚴嵩故意不予配合,甚至透過篡改聖旨、拖延時間等方式,使趙貞吉的行動處處受限。最終,趙貞吉因未能如願取得督戰權,且在彙報時被嚴嵩乘機進讒言,遭受了嚴厲的懲罰,包括被下詔獄、廷杖,最終被貶謫至遙遠的廣西荔波。這一路上的艱難與屈辱,幾乎使趙貞吉身心俱疲,幸得友人相助才得以安頓。
在廣西的歲月裡,趙貞吉並未沉淪,即便在艱苦環境中,他仍然堅持學術研究,關心民眾疾苦。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後,趙貞吉的職位逐漸得到恢復,但他的直言性格並未改變,即使面對權勢熏天的嚴嵩,趙貞吉依舊敢於表達不同意見,哪怕這會再次觸怒嚴嵩,導致自己職位的起落。比如在三大殿災後,他建議不要因修建宮殿而加重百姓負擔,又一次觸怒了嚴嵩。
趙貞吉的一生,是忠誠與正直的象徵,也是個人理想與現實政治殘酷衝突的縮影。他的經歷中,既有為國為民不顧個人安危的壯舉,也有因堅持原則而遭受打壓的悲劇。尤其在嘉靖四十年(1560年)後,他因拒絕從事被視為多餘職務的糧草督運,再次遭到嚴嵩的排擠,最終被罷官。然而,即使在罷官歸鄉的日子裡,趙貞吉也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社會的貢獻,他在家鄉聚眾講學,傳播學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四、頗受恩寵
隆慶元年(1567年)標誌著趙貞吉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新帝明穆宗朱載坖即位後,趙貞吉得到了重新啟用,被任命為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執掌詹事府事務。這次起復不僅是對他過去忠誠與才能的認可,也為他提供了展現治國理念的新平臺。八月,趙貞吉在太學中的表現贏得了穆宗的極大關注,他代替離職的國子祭酒胡傑講授《尚書·大禹謨》的《後克艱章》,以其深厚的學識、正直的言論和莊重的舉止,給年輕的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趙貞吉不僅在學問上有著非凡的造詣,其演講時的清晰邏輯與優雅風度,更使穆宗深受觸動,從而對其寵愛有加。不久,趙貞吉被委以重任,成為經筵日講官,並被推薦為南京禮部尚書。
進入隆慶二年(1568年),趙貞吉繼續受到重視,不僅擔任經筵直講,還參與文武邊臣的重要討論,如關於是否在張家灣招募十萬南兵的問題,他堅決反對,最終決策者採納了他的意見。此外,他還負責會試總裁工作,教授吉士,代行祭祀孔子大典,併為未來的明神宗朱翊鈞講授經典,其在教育和文化領域的貢獻進一步加深了他在朝中的影響力。
隆慶三年(1569年)八月,趙貞吉的仕途達到了新的高峰,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正式進入內閣參與國家最高決策,同時監管詹事府。次年,他又獲得了太子太保、榮祿大夫的榮譽頭銜,並被賜予蟒袍鸞帶,彰顯了皇帝對其的器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