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臨危受命
隆慶四年(1570年),正值廣東局勢動盪不安之際,南京湖廣道御史陳堂的一番提議,為殷正茂的命運帶來了轉機。他高度評價殷正茂的才幹與威望,將其比作唐代平定淮西的裴度,認為只有殷正茂方能穩定廣東的混亂局面。儘管朝中對此意見不一,但在內閣重臣張居正的力挺下,殷正茂最終被任命為兩廣總督,肩負起平息叛亂的重任。
1571年九月,古田瑤人的叛亂再次升級,內閣首輔高拱果斷決策,任命殷正茂接替李遷,提督兩廣軍務。高拱對殷正茂的評價頗耐人尋味,他認為儘管殷正茂有貪財之嫌,但此人成事之能不容小覷。這一評價反映了明代官場中對人物評價的複雜性,以及對實際成效的重視。
殷正茂的首次考驗很快就來臨了。倭寇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突然進犯廣東的高、雷等州,打破了這一地區長久以來的平靜。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殷正茂展現了冷靜與果敢。他反對調遣土兵的傳統做法,認為這樣做耗時且效果不佳,主張迅速反應,重申賞罰制度,以提振軍心。他親自督軍,指揮總兵官張元勳率軍馳援,同時動員各路官員協同作戰,最終在親臨前線的激勵下,官軍一舉攻克倭寇巢穴,首戰告捷。
然而,勝利的喜悅並未持續太久,倭寇捲土重來,於1572年二月再次發起攻勢,廣東多地遭受重創。殷正茂深知自己作為軍事主官的責任重大,一面積極上報敵情,一面主動承擔失職之責。幸運的是,兵部體諒其新任不久,未予深究,而皇帝更是給予了寬慰與勉勵,賦予他更大的自主權,要求他對地方事務採取非常規措施,以儘快平定叛亂。
皇帝的信任與支援,成為殷正茂振作士氣的重要動力。他迅速調整戰略,整頓軍紀,四處追剿倭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官軍在新寧、高州、雷州等地接連取得勝利,共擊潰倭寇數百人。然而,倭寇的攻勢並未停止,他們再度侵擾廣海、新寧、惠來等地,造成巨大破壞。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殷正茂果斷採取行動,不僅調兵遣將,還上奏朝廷,請求嚴懲失職官員,以此凝聚軍心民心。最終,電白知縣蔣曉與錦囊所千戶侯安邦因棄城逃逸而被逮捕審訊,這一舉措有效震懾了軍中怠慢之人,穩定了廣東沿海的局勢。
四、功勳再立
在廣東抗倭的同時,殷正茂也面臨著地方民眾起義的嚴峻挑戰。1572年,肇慶恩平等多地爆發了由陳金鶯、羅織清、黃飛鶯等領導的反抗活動,加之藍一清、賴元爵率領的畲人在惠州、潮州山區的起義,局勢一度緊張。面對這一系列威脅,殷正茂堅定執行張居正的指令,採取強硬措施,先是對三巢、十寨、十三村的起義進行了有力鎮壓,隨後集結四萬大軍,對藍一清等起義軍展開大規模清剿。經過三個月的艱苦戰鬥,消耗軍餉5.6萬餘兩,破寨700餘所,俘虜和斬殺起義軍人,主要頭目藍一清等十餘人被公開處決,有效維護了明王朝在嶺南的統治秩序。
這一系列戰果,不僅穩固了廣東的治安,也為官軍抵禦倭寇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戰略環境。張居正得知殷正茂的戰績後,特地致信褒獎,盛讚其雄才大略,並確認了自己識人的慧眼。基於這些顯著功績,殷正茂累加官至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成為了明代邊疆防禦體系中的關鍵人物。
1574年冬,倭寇再次侵犯雙魚所,面對孤立無援的困境,殷正茂果斷應對,一面嚴懲失職將領,一面緊急調兵增援。他精準預判倭寇動向,佈下天羅地網,最終在儒峒一役中大獲全勝,殲滅倭寇812人,解救民眾61人,繳獲大量戰利品。緊接著,他又親自率軍在電白重創倭寇,進一步鞏固了兩廣的安全。
1575年,殷正茂調任南京戶部尚書,由凌雲翼接替其原職。次年,他轉任北京戶部尚書,結束了長達數年的抗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