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門虎子
戚繼光出生於明世宗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子時(1528年11月12日),在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寧州魯橋鎮,今天的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戚家本源自山東東牟(今萊蕪),戚繼光的六世祖戚祥在元末戰亂期間,為了躲避戰火,帶領全家遷至濠州定遠昌義鄉。戚祥追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南征北戰,並在攻取雲南的戰役中英勇犧牲。朱元璋稱帝后,為了表彰戚祥的開國功勳,特別授封戚祥的兒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使其世代世襲登州衛(今山東蓬萊)指揮僉事之職。從此,戚家便紮根於登州,擔任要職。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是一位剛毅且好學的將領,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先後在山東備倭軍事都指揮、大寧(今河北保定)都指揮使以及神機營副將等職務上服役。戚景通直到五十六歲才有了戚繼光這個兒子,因此對兒子寄予厚望,教育嚴格而全面。戚景通不僅教授戚繼光讀書識字和武藝,還常常向他灌輸保國安民、為人處世的大道理,旨在培養出一位兼具文韜武略的優秀後人。
戚家雖然出身於將門世家,但家境並不富裕,戚繼光自小就在清苦的環境中成長。在他十歲那年,父親戚景通為了奉養祖母而返回家鄉,家庭的經濟狀況更加艱難。然而,正是在這種艱苦的家庭氛圍下,戚繼光磨鍊出了堅韌的性格和廣博的知識面。他從小就表現出對軍事策略的興趣,喜歡思考和策劃,展現出多方面的天賦。到了十三歲,戚繼光開始師從蓬萊當地的名儒梁玠學習,進一步深化了他對文史經義的理解,為其日後成為傑出的軍事家和學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嶄露頭角
戚繼光的軍事生涯始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一年,他的父親戚景通病危,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便催促戚繼光火速赴京辦理襲職手續。然而,戚景通未能等到兒子歸來,便與世長辭。十七歲的戚繼光承襲了登州衛指揮僉事的世襲職位,從此踏上了長達四十五年的戎馬生涯,這標誌著戚繼光正式步入了軍事舞臺。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年僅十九歲的戚繼光被委以重任,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他以雷厲風行的作風,對屯田制度進行了清理整頓,成效顯著。當時,山東沿海地區飽受倭寇侵擾,燒殺搶掠,民不聊生。戚繼光心中充滿了殺敵報國的決心,在一本兵書的空白頁上題寫了一首名為《韜鈐深處》的詩,詩中寫道:“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他淡泊名利的情懷,更彰顯了他為國為民奮鬥一生的崇高理想。
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起的五年間,戚繼光每年都要率領登州衛的兵家子弟前往薊州戍邊,每次都出色完成了任務。這段戍邊經歷對戚繼光而言意義非凡,不僅讓他熟悉了北方邊疆的地理環境和軍事形勢,也鍛鍊了他的領導能力和軍事素養。他曾回憶道:“(吾)弱冠自奮,部署六郡良家備胡,稍習北鄙利弊。”這表明,這段經歷對戚繼光的軍事理念和實踐能力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戚繼光一舉考中山東鄉試的武舉。次年九月,他進京參加會試,恰逢庚戌之變爆發,蒙古軍隊自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下,明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在這關鍵時刻,戚繼光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禦建議,被任命為守衛京師九門的總旗牌官。儘管未能在此次會試中脫穎而出,但戚繼光的軍事才華已經得到了朝野的廣泛關注。兵科給事中王德等人看到了戚繼光“青年而資性敏慧,壯志而騎射優長”的特質,紛紛上疏推薦他,為戚繼光的軍事生涯鋪平了道路。
三、初戰倭寇
1、御倭山東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戚繼光晉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肩負起了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