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升級,雙方在碧蹄館附近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明軍在查大受的指揮下,頂住了日軍的重重壓力,戰鬥持續了一整天一夜,直到李如松與副將楊元率領的2000騎兵趕來增援,從側翼發起猛攻,才打破了僵局。日軍疲憊不堪,誤以為明軍主力全面進攻,遂撤退至王京。
碧蹄館之戰中,明軍報告陣亡264人,斬獲日軍首級167個。而日軍方面,據《立花家傳》等史料記載,有多達15名軍官在戰鬥中陣亡,其中包括小野成幸、十時連久等,顯示了戰鬥的慘烈程度。小早川隆景在戰後向豐臣秀吉彙報時誇大了明軍規模,稱擊敗了十萬“明軍鐵騎”。
儘管碧蹄館之戰被視為明軍的一次戰術上的失利,但它並沒有削弱明軍的整體實力。相反,李如松在三月採取了奇策,命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700勇士夜襲日軍的龍山大倉,成功燒燬了日軍的軍糧儲備,造成了日軍的極大困難。隨後,朝鮮境內瘟疫爆發,糧食徵集變得更加困難,迫使日軍同意與明朝停戰。四月,日軍撤出漢城,大部分兵力退至釜山,釋放了朝鮮王子,而李如松則於四月十九日進入漢城,五月十五日收復慶州,除了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地區外,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重新穩定。
六、戰死沙場
李如松的戰死,發生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值他人生的壯年時期。此前,李如松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回國述職後,因其在朝鮮戰場上的赫赫戰功,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彰顯了朝廷對他的高度評價和信任。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遼東總兵官一職出現空缺,朝廷經過反覆討論,最終決定由李如松接任。面對這一任命,朝中言官多有勸阻之聲,擔心李如松的再次出征會帶來未知的風險,但明神宗堅持己見,堅信李如松的能力和忠誠。李如松聞訊後深受感動,認為這是皇帝對他的深切信任和知遇之恩,因此鬥志昂揚,決心不負皇恩。
然而,命運的無常總是令人難以預料。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領炤花(可能為達延汗的曾孫卓禮克圖洪巴圖魯)率部侵犯遼東。李如松聞訊,毫不猶豫地率領軍中精銳,輕騎追擊,意圖搗毀敵軍巢穴。在這場遭遇戰中,李如松所部與數萬韃靼騎兵正面交鋒,雖然李如松及其三千餘部下英勇奮戰,但寡不敵眾,最終在撫順渾河一帶壯烈殉國,時年五十歲。
李如松的陣亡震驚了朝廷,明神宗聞訊後痛心疾首,對這位戰功赫赫的將軍的隕落深感哀痛。為了紀念李如松的忠烈,神宗下令將其衣冠具禮歸葬於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並追贈他為少保、寧遠伯,賜予諡號“忠烈”,在京城立祠紀念,以表彰他對國家的卓越貢獻和犧牲精神。
結語
李如松的一生,是明朝中後期軍事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與麻貴為代表的麻家並稱“東李西麻”,他們共同書寫了明朝邊防的輝煌篇章。李如松不僅在寧夏之役和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更以其智勇雙全的形象,成為了後世傳頌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