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在明代政治舞臺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圍繞國本問題的鬥爭,展現了他複雜的政治立場與策略。以下是這一時期王錫爵職業生涯的關鍵節點。
萬曆十四年(1586年),王錫爵擔任會試主考官,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教育體系中的影響力。然而,真正的考驗出現在萬曆十六年(1588年),面對江南大荒,他請求減免稅糧,展現了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同年,王錫爵因政績顯著而被加封太子太保,但他謙遜地請辭,最終改封太子少保,體現了其淡泊名利的品格。
萬曆十六年(1588年),王錫爵之子王衡在鄉試中奪魁,引發輿論風波。王錫爵堅決為自己和兒子辯護,儘管王衡在複試中依舊名列前茅,但這起事件對王錫爵的聲望造成了一定影響。同年,他與申時行共同反對開礦的提議,顯示出對環境保護和國家長遠利益的考量。
萬曆十八年(1590年),國本之爭達到高潮。神宗牽著皇長子的手,暗示不會廢長立幼,但並未明確表態。王錫爵上疏力促神宗早立皇儲,以定國本,但收效甚微。
到了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回朝擔任首輔,面對國本危機,他提出了“三王並封”的策略,企圖解決神宗的猶豫不決。這一舉動引發了朝野的強烈反彈,王錫爵成為眾矢之的,最終被迫撤銷提議。同年秋,王錫爵再次力勸神宗早定國本,強調皇長子的教育問題,觸動了神宗的心絃。
四、晚年
在萬曆朝的晚期,王錫爵的政壇生涯進入了最為複雜的階段。作為首輔,他奏請停止江南織造、江西陶器的繁重貢賦,減輕雲南的貢金壓力,甚至動用內庫資金賑濟河南饑民,這些舉措得到了神宗的全力支援,彰顯了王錫爵在處理政務時的務實與民本精神。
然而,正當王錫爵在朝堂上力圖推動改革之時,考功郎中趙南星的公正考核卻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趙南星罷黜不合格官員的行動觸及了內閣成員的利益,其中包括大學士趙志皋的弟弟以及王錫爵的舊屬,這直接導致了內閣與部臣之間的激烈衝突。神宗最終的裁決是將趙南星降級並革職,連帶一批為其申冤的大臣也被貶謫,這一系列事件令朝臣對王錫爵產生了極大的不滿,認為他是幕後主導。
面對洶湧的輿論壓力,王錫爵多次上書辯解,但收效甚微。在無奈之下,他連續八次上書請求辭去首輔之職,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遠離了朝堂的紛擾。七年後,皇太子冊立東宮,神宗特意派遣官員前去慰問王錫爵,表達了對這位老臣的深切懷念與肯定。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神宗再次想起王錫爵,希望他能夠重新出山,委以重任。面對神宗的盛情邀請,王錫爵雖然感激,卻堅決辭謝。他對言官勢力的擔憂促使他向神宗建議,對待奏章應當保持一種超然的態度,這一言論激起了言官們的強烈反彈,舊賬新仇一併湧出,王錫爵的名聲再度陷入爭議之中。
最終,王錫爵選擇堅守自己的底線,拒絕重返政壇,他更加堅定了歸隱的決心。三年後,這位曾經的首輔病逝於家中,享年77歲。朝廷追贈他太保銜,賜諡號“文肅”,以表彰他一生的貢獻與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