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嘉靖時期
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二十一日午時,王錫爵出生於太倉州一個書香門第,其父王夢祥為南京國子監監生,母親吳氏出身於富裕之家。王錫爵的降生伴隨著一群雀鳥在他家樓中鳴叫,當地人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因而取名為“錫爵”,寓意著高官厚祿的未來。
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錫爵開始接受教育,展現出了驚人的記憶力,被稱為神童。次年,他不幸感染痘症,病情危急,幸得母親吳氏日夜守護照料,最終得以康復。
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錫爵隨父遷居至海濱,期間遇到了家族內兄弟爭奪家產的糾紛。一名兄弟試圖透過賄賂王錫爵來爭取其父的支援,但王錫爵毅然拒絕並將銀子丟入河中,表現出極高的道德標準。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王錫爵在一次清晨讀書時,突然寫下了“會元”兩個字並貼於房樑上,這似乎是對自己未來學術成就的預感。果然,一年後,年僅十三歲的王錫爵補博士弟子員,成為秀才,並因穿著破舊的青布鞋而受到督學御史馮天馭的關注。馮天馭起初誤以為王錫爵家境貧寒,但在得知其家境富足後,對王錫爵的節儉與謙遜表示讚賞。
嘉靖三十年(1551年),王錫爵與嘉定人朱氏結婚,朱氏是黃縣知縣朱邦臣的女兒。次年,他在科試中成績優異,文章被士人們視為典範,印刷成冊廣為流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王錫爵在科試中再次取得第一名的成績。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錫爵參加了南京應天鄉試,以《春秋》科目獲得第四名。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他的次女王桂(即曇陽子)出生。四年後,王錫爵赴禮部會試,被大學士袁煒和禮部右侍郎董份定為會試第一,即會元;在廷試中,他獲得第二名,被授以翰林院編修的職務。同年九月初九,王錫爵的兒子王衡出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王錫爵完成了三年的考核期,朝廷對其家族進行了封賞,包括其父王夢祥被封為編修文林郎,其母吳氏和妻子朱氏分別被封為太孺人和孺人。這年會試時,王錫爵被任命為房考官,但由於其弟王鼎爵參加考試,他為了避嫌,主動請求辭職。之後,王錫爵被派往開封公幹,順道歸家為父親慶祝五十歲大壽。
二、隆慶時期
隆慶元年(1567年),王錫爵被提升為經筵講官,負責向皇帝講解經書典籍。由於講解生動、見解獨到,他贏得了皇帝和內閣的嘉獎,顯示出其在學問上的深厚造詣以及在朝堂上的影響力。
隆慶二年(1568年),王錫爵的弟弟王鼎爵亦在科舉中取得佳績,中會試第五名,廷試賜進士第九名,進一步彰顯了王家的學識與榮耀。
到了隆慶三年(1569年),王錫爵被任命為南京國子監司業,負責管理南方的最高學府,顯示了朝廷對他的信任與器重。次年,他調任北京國子監司業,不久即升任右春坊右中允,成為皇太子身邊的顧問,其地位與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然而,隆慶五年(1571年),王錫爵在朝中遭遇了挑戰。首輔高拱意圖削弱翰林院的獨立性,提出將午門內的史館遷出,王錫爵堅決反對,維護了史館的尊嚴與獨立性,但這也觸怒了高拱。隨後,高拱欲安排王錫爵主持武會試,王錫爵拒絕了這一安排,加之在太子讀書事宜上,王錫爵與高拱的意見相左,導致高拱對王錫爵產生了強烈的不滿。結果,王錫爵被調離京師,以右諭德的身份被貶到南京翰林院掌管翰林事務。
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萬曆帝繼位,王錫爵的命運迎來轉折。新帝登基後,他被召回京城,擔任穆宗實錄的副總裁,負責編纂先帝的歷史記錄,這一職務不僅是對王錫爵學識的認可,也是對其政治地位的恢復。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