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四年(1624年),楊漣決定以一紙奏疏,徹底揭露魏忠賢的真面目。他精心準備了一份詳列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的奏疏,包括迫害先帝舊臣、干預朝政、逼死宮中賢妃、濫用東廠權力等嚴重罪行。這份奏疏直指魏忠賢專權的危害,指出宮內外只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帝,嚴重損害了皇權和國家的尊嚴。
楊漣原本計劃在早朝時當面呈遞奏疏,以增加衝擊力,但當日恰逢免朝,他擔心拖延可能導致資訊洩露,遂決定立即透過會極門遞呈。奏疏內容震撼朝野,但魏忠賢的反應極為迅速,他利用熹宗的無知和依賴,迅速在熹宗面前哭訴,扭曲事實,混淆是非,使得熹宗無法辨別真相,反而對魏忠賢加以安慰,對楊漣發出嚴厲譴責。
魏忠賢對楊漣的反擊是致命的。他先是利用熹宗的信任,矯旨指責楊漣“大不敬”、“無人臣禮”,最終將楊漣革職為民。這標誌著楊漣與魏忠賢之間的鬥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也預示著楊漣即將面臨的巨大危險。
四、慨然赴死
楊漣被魏忠賢及其黨羽構陷,不僅失去了官職,更陷入了生死危機。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利用“汪文言之獄”,指使大理丞徐大化彈劾楊漣收受賄賂,意圖徹底剷除這個眼中釘。在魏忠賢的授意下,錦衣衛指揮許顯純對汪文言進行嚴刑逼供,強迫其誣告楊漣。汪文言寧死不屈,堅決否認楊漣有任何不端行為,展現了高尚的人格和對朋友的忠誠。
面對誣陷,楊漣被逮捕並送往北京接受審訊。在被押解途中,沿途百姓自發為楊漣送行,哀聲遍野,許多人傾其所有為楊漣籌措贖金,希望他能夠平安歸來。然而,即便籌集到的款項遠不及誣告的數額,也無法改變楊漣的命運。
六月二十八日,楊漣被關押在鎮撫司詔獄,遭受了非人的酷刑。許顯純使用各種殘忍手段,企圖逼迫楊漣認罪,但楊漣始終堅貞不屈,甚至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揭露魏忠賢的罪行,表現出了對正義的執著追求。魏忠賢聞訊後,命令許顯純立即處決楊漣,以絕後患。
七月庚申夜,楊漣在獄中遭受了“土囊壓身,鐵釘貫耳”等極其殘酷的刑罰,但依然頑強地活著。直到七月二十四日,許顯純使用鐵釘穿透楊漣頭部,這位忠貞之士終於結束了痛苦,壯烈犧牲,享年五十四歲。
楊漣的犧牲並沒有被遺忘。崇禎元年(1628年),隨著魏忠賢倒臺,楊漣之子楊之易、楊之賦向朝廷申訴,最終使得楊漣的冤案得以昭雪。明毅宗朱由檢追贈楊漣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號“忠烈”,併為其舉行隆重的祭葬儀式,彰顯了國家對這位忠臣的尊崇。
結語
楊漣的一生,是對封建社會中權力腐敗與個人正直之間的深刻反思。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更是一個時代的道德標杆。《楊忠烈公文集》流傳至今,不僅是他文學才華的見證,更是他精神風貌的寫照。在楊漣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屈的靈魂,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未曾放棄對正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