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在喀爾喀蒙古部落中獲得了“昆都倫汗”的尊號,這標誌著他在女真乃至周邊蒙古部落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明朝對於努爾哈赤日益增長的野心卻視而不見,直到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前夕,薊遼總督仍向朝廷報告稱努爾哈赤“唯命是從”,這種誤判為後金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正月初一,這一天,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八旗貝勒大臣率領全體臣僚,按照八旗的序列肅立於宮殿前。努爾哈赤登上御座,接受眾貝勒大臣的跪拜。八大臣代表全體,出列跪呈表章,由近侍侍衛阿敦巴克什額爾德尼接收。在這莊嚴的儀式中,群臣一致尊奉努爾哈赤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宣告成立“大金”國,史稱後金,啟用年號“天命”。這一年,努爾哈赤年屆五十八歲,他的雄心壯志與輝煌成就在這一刻凝固為永恆。
努爾哈赤建國稱汗,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認可,也是對女真民族歷史程序的重大轉折。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已經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統一了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奠定了後金政權的堅實基礎。後金的建立,標誌著一個新的國家實體的誕生,它不僅是一個地域性的政權,更是努爾哈赤雄才大略的體現,預示著未來清朝的興起。
六、生死決戰
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率軍對明朝宣戰,正式開啟了一系列改變東北乃至中國命運的生死決戰。在撫順、清河等地取得初步勝利後,努爾哈赤撤退,準備迎接明朝的大規模反擊。明朝方面,神宗委任楊鎬為遼東經略,集結了包括葉赫、朝鮮等部在內的約十萬大軍,號稱二十萬,準備一舉摧毀後金。
天命四年(1619年),努爾哈赤再次出擊,攻佔葉赫部二十餘寨,正當此時,明朝大軍逼近。面對四路明軍的圍攻,努爾哈赤採取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將主力集中於赫圖阿拉附近,以應對最直接的威脅。
二月末,努爾哈赤得知杜松率領的西路軍已接近薩爾滸,決定先發制人,集中兵力迎擊杜松。三月初,杜松軍深入薩爾滸,兵力分散,努爾哈赤趁機發動攻擊,明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緊接著,努爾哈赤轉兵北上,迎擊馬林的北路軍,同樣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馬林僅率數騎逃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南路軍由劉綎率領,因山路崎嶇,行軍緩慢,未能及時支援。努爾哈赤在擊敗北路軍後,設伏阿布達裡崗,誘使劉綎輕裝急進,結果劉綎中伏,兵敗身亡,南路軍亦被全殲。
楊鎬坐鎮瀋陽,未能有效策應各路明軍,待杜松、馬林兩軍戰敗後,匆忙調回李如柏軍,但為時已晚。李如柏軍在虎攔崗遭遇後金哨探的虛張聲勢,引發恐慌,自相踐踏,損失慘重。
薩爾滸之戰,後金以少勝多,不僅粉碎了明朝的圍剿計劃,還極大削弱了明軍在遼東的力量,為後金進一步擴張奠定了基礎。
七、席捲遼東
在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的後金勢力迅速膨脹,他開始著手征服遼東地區,目標直指明朝的遼東防線。天命四年(1619年)至天命十年(1625年)期間,努爾哈赤透過一系列軍事行動,徹底改變了東北地區的政治版圖。
天命五年(1620年),努爾哈赤運用智謀,成功奪取了開原和鐵嶺,這兩座城市是明朝在遼東的重要屏障,它們的淪陷意味著明朝失去了在這一區域的關鍵防禦點,為後金的西進開啟了通道。同年,努爾哈赤對葉赫部發起了致命一擊,葉赫東西二城被攻破,葉赫首領金臺石、布揚骨被殺,葉赫部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進一步削弱了明朝在東北的盟友力量。
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將都城遷至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