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並讓他的部下官員恢復原職。然而,尚之信仍然堅持控制廣東,觀望戰局發展。
同年六月,康熙帝命令尚之信配合大軍,率領部隊進剿湖南的叛軍,但尚之信以潮州總兵劉進忠尚未投誠為藉口,拒絕服從命令。七月,吳三桂的軍隊佔領了湖南的永興、郴州、宜章等地,並覬覦廣東的樂昌、韶州。康熙帝再次催促尚之信前往韶州,協助清軍抵禦湖南叛軍,但尚之信依然沒有遵命。
七月初五日,吳軍圍攻韶州,康熙帝接連兩次命令尚之信增援韶州,尚之信均以臺灣劉國軒佔據惠州、逼近省城以及潮州人心未定為理由,拒不執行。八月,尚之信請求朝廷調走弟弟尚之孝,以便更加穩固地掌握藩權。
到了秋天,吳三桂的部將吳世琮佔據了廣西。巡撫傅弘烈率領軍隊進討,收復了梧州、潯州,並窺視桂林。尚之信僅派出總兵尚從志率領三千人參與戰鬥。康熙帝命令尚之信從韶州出發,進攻湖南的宜章、郴州、永州,但尚之信並沒有行動。當將軍莽依圖在韶州擊敗吳將馬寶、胡國柱之後,康熙帝又命令尚之信移師梧州,他同樣沒有執行。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初,吳三桂加大了對廣西的攻勢。莽依圖深入廣西,陷入困境,康熙帝命令尚之信提供支援。尚之信以高州、雷州、廉州三郡剛剛平定為由,拒絕執行。康熙帝命令他派兵接應莽依圖,尚之信這才派遣總兵王國棟率兵前往宜章。三月,康熙帝命令尚之信挑選一萬精兵參加廣西會戰,並承擔20萬兩銀子的軍餉。尚之信拖延不決,直到四月十一日才率部從肇慶出發,在電白擊敗叛將祖澤清,收復了高州等地。
八月,吳三桂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戰局發生重大變化。尚之信主動奏請進軍廣西,並被授予奮武大將軍的稱號。這一轉變表明,隨著吳三桂勢力的衰落,尚之信開始積極支援清廷,希望能夠透過立功來換取清廷的信任和原諒。
四、賜其自盡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尚之信率部從封川進入廣西,追擊叛軍至橫州。途中,他聲稱自己身體不適,將部隊交給了總兵時應運,自己則返回廣州。時應運遵照康熙帝的旨意,率領部隊配合莽依圖進攻桂林,並負責鎮守南寧。在此期間,吳世璠的叛軍抵達武宣,尚之信為了儲存實力,以防備海上的威脅為由,上書請求撤軍返回。
康熙帝對此並不滿意,下令尚之信進攻武宣。然而,尚之信依然沒有立即採取行動,而是選擇觀望,這進一步加劇了清廷對他的疑慮。
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隨著吳世璠的勢力逐漸衰落,清廷終於能夠騰出手來處理尚之信的問題。三月初六日,尚之信的護衛張永祥、張士選秘密前往北京,向康熙帝揭發了尚之信的謀叛罪行。這一舉動對尚之信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因為它直接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和行為。
康熙帝得知訊息後,迅速派遣刑部侍郎宜昌阿等人前往廣東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證實了張永祥和張士選的指控,尚之信的叛逆行為被確認無疑。八月二十八日,尚之信在廣西武宣被逮捕,並被押解回廣州。
閏八月,尚之信被康熙帝賜死。他的死亡標誌著一段動盪時期的結束,同時也象徵著清朝對地方割據勢力的又一次勝利。尚之信的結局不僅是對他個人背叛行為的懲罰,也是對那些企圖挑戰中央權威的人發出的強烈警告。
尚之信的死,對於清朝來說,意味著“三藩之亂”的徹底平息。這場持續多年的動亂,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資源,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動盪。尚之信的命運成為了清朝初年鞏固中央集權過程中的一個典型例子,表明了康熙帝在處理此類問題時的果斷和堅決。
結語
尚之信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少年得志到權傾一時,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