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這讓他心中頗為不滿。
馮錫範聯合了鄭哲順等人密謀發動政變,史稱“東寧之變”。他們以董太妃的名義,宣稱鄭克臧並不適合繼續擔任監國,進而罷黜並秘密處死了鄭克臧。這場政變背後,馮錫範顯然有著自己的政治野心,希望透過控制新的統治者來掌控臺灣的軍政大權。
透過這一系列複雜的操作,馮錫範等人成功地立鄭經的次子鄭克塽為新的統治者。鄭克塽年紀尚輕,缺乏執政經驗,因此實際權力落入了馮錫範手中。馮錫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開始獨攬臺灣的軍政大權。
東寧之變對臺灣明鄭政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它徹底改變了臺灣的政治格局,使得馮錫範掌握了實權;另一方面,這也為後來清朝的入侵埋下了伏筆,因為鄭氏政權內部的不穩定和分裂削弱了其抵抗外敵的能力。
四、投降清廷
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隨著清朝軍隊的強大攻勢,臺灣明鄭政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此時的馮錫範已經透過東寧之變掌握了臺灣的實際權力,但面對清軍的威脅,他不得不考慮未來的出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清軍在施琅的指揮下,於該年六月從福建出發,兵分兩路進攻臺灣。一路由施琅親自率領,另一路由藍理統帥。面對清軍的強大攻勢,臺灣明鄭政權的防禦顯得十分薄弱。馮錫範作為當時臺灣的實際掌權者,深知抵抗清軍幾乎毫無勝算。
在清軍的強大壓力下,馮錫範和鄭克塽商議後決定投降。七月二十二日,施琅率軍登陸臺灣,馮錫範與鄭克塽隨即出迎,表示願意歸順清朝。施琅對他們的投降表示歡迎,並承諾給予他們優待。
清朝為了安撫臺灣民眾,避免進一步的抵抗情緒,採取了懷柔政策。施琅在抵達臺灣後不久即宣佈停止軍事行動,對臺灣的百姓實行寬大政策,並允許鄭克塽和馮錫範等人保留一定的地位和待遇。
馮錫範和鄭克塽投降後,清朝政府對他們進行了封賞。馮錫範被封為“忠誠伯”,隸屬於漢軍正白旗,這意味著他不僅保住了性命,還獲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鄭克塽也被清朝優待,雖然失去了對臺灣的統治權,但生活條件得到了保障。
結語
馮錫範的一生是那個動盪時代的一個縮影。他既是忠誠的侍衛,也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既立下了赫赫戰功,也做出了背叛的選擇。馮錫範的故事不僅反映了個人的命運沉浮,也折射出明末清初複雜的政治格局和社會變遷。儘管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是,馮錫範在臺灣明鄭時期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