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的執政經驗。透過多次隨同康熙帝出巡,胤禛得以親自考察各地的經濟狀況、水利設施、民間風俗等,這些親身經歷為他日後治理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在儲位爭奪戰中,胤禛之所以能夠最終勝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他具備出眾的才能和務實的精神,能夠贏得一些大臣的支援。其次,他提出了一系列整頓積弊、振作朝綱的政治主張,這與皇八子胤禩的溫和仁義方針形成了鮮明對比,更符合當時社會的需求。最後,胤禛巧妙地運用策略,透過與年羹堯和隆科多的合作,在關鍵時刻穩住了局勢,特別是在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鞏固帝位
雍正帝即位之初,面臨的首要任務便是鞏固自己的帝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奉康熙遺詔於十一月二十日在太和殿即位,改元雍正。然而,即位並不意味著權力的穩固,尤其是考慮到之前激烈的儲位爭奪戰,雍正帝面臨著來自各方的挑戰。
,!
即位初期,雍正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定局勢。首先,他任命了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以及隆科多等人總理事務,這是出於對他們的信任,也是為了平衡朝堂內部的力量。同時,他也沒有立刻對政敵採取嚴厲措施,而是暫時採取了較為溫和的態度,以避免激起更大的反彈。然而,這種寬容並沒有持續太久。
雍正帝深知,要想真正穩固自己的皇位,就必須消除那些潛在的威脅。因此,在政權初步穩固之後,他開始逐步削弱和打擊政敵。首先是將胤禵從西北戰場召回,並加以圈禁,這不僅是為了消除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也是為了展示自己作為皇帝的權威。胤禟則被髮配至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遠離權力中心。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防止任何可能的反叛。
在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基礎之後,雍正帝進一步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手段。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青海平叛勝利的訊息傳來,雍正帝政權的力量得到了增強,於是他開始加緊懲治胤禩一夥。四月,他公開指責胤禩“肆行悖亂,幹犯法紀”,並宣佈要與諸大臣共同追究其責任。隨後,胤禩被削去了宗籍並被圈禁,還被改名為“阿其那”,而胤禟同樣被削宗籍、圈禁,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此外,皇十子胤?被圈禁,康熙帝的皇十四子胤禎(胤禵)先是被派去守陵,後來也被圈禁。康熙帝的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就連曾經支援過胤礽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同年五月,蘇努貝勒被革職,雍正帝御製《朋黨論》,進一步打擊胤禩黨人的勢力。然而,隨著年羹堯和隆科多的問題浮出水面,雍正帝暫時放緩了對胤禩的攻勢,轉而處理年羹堯和隆科多的問題。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年羹堯被賜死,雍正帝隨即加快了對胤禩等人的懲罰。至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和胤禩先後被囚禁致死,胤禵被遷至京城景山。蔡懷璽自殺,郭允進被梟首示眾,其他胤禩黨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分。至此,經營多年的胤禩集團徹底垮臺。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並削去了隆科多的太保職位,後也將其圈禁致死。這些行動不僅是對個人的懲罰,更是對整個朝堂的一次震懾,表明了雍正帝維護皇權的決心。
四、主政改革
雍正帝即位後,立即著手進行了一系列旨在整頓吏治、改善民生和社會秩序的政治改革。他深知康熙晚期的社會問題,諸如朋黨鬥爭導致的政治腐敗、官僚系統的混亂、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長期的西北用兵帶來的財政壓力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雍正帝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解決當時的困境。
雍正帝在即位之初就表達了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