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參與最高層次的決策。英廉的這一任命,體現了乾隆帝對他的絕對信任,同時也是對他多年來不懈努力的高度認可。
在擔任漢大學士期間,英廉不僅在處理國家大事上表現出色,還積極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改革措施。他關注民生疾苦,倡導節儉,反對浪費,致力於改善民眾生活條件。英廉的這些舉措,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六、晚年功績:從賑災到辭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英廉已經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臣,但他依然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一年,直隸地區遭遇了嚴重的災荒,糧食短缺、人民生活困苦。面對這一緊急情況,英廉沒有選擇退居二線,而是主動站出來,承擔起賑災的重要任務。
在賑災過程中,英廉展現了一位資深官員應有的責任感和領導能力。他親自部署賑濟措施,調配資源,確保糧食和其他必需品能夠及時送到受災群眾手中。為了確保賑災工作的有效性,英廉還加強了對賑災物資分配的監督,防止貪汙腐敗現象的發生,確保每一份救濟都能真正到達最需要的人手中。
英廉的賑災工作得到了當地百姓的高度讚揚,也贏得了乾隆帝的認可。他的行動不僅緩解了災情帶來的影響,更體現了他深厚的為民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透過這次賑災,英廉再一次證明了自己作為一位忠誠可靠的官員的形象。
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廉的身體狀況逐漸惡化,他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像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地處理政務。因此,他向乾隆帝提出了辭官的請求。乾隆帝對英廉的忠誠和貢獻深表感激,儘管不捨,但仍尊重了他的意願,允許他退休,並特別授予他保留大學士的頭銜,以此表示對英廉一生為國效力的認可。
英廉退休後,乾隆帝依然給予他特別的關懷,這不僅體現了乾隆帝對英廉的重視,也彰顯了君臣之間深厚的情誼。同年八月,英廉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六歲。乾隆帝得知訊息後,親自派人前往祭奠,並追贈英廉為“文肅”,以表彰他一生為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