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1章 袁枚:從仕途到文壇的傳奇人生

然而,袁枚的官場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乾隆七年(1742年),因為散館考試未能取得理想成績,袁枚被外放至地方任職。他先後擔任了沭陽(1743年-1745年)、江寧、上元等地的知縣。儘管如此,袁枚在這些職位上仍盡職盡責,推行法治,不畏強權,表現出色,得到了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乾隆八年(1743年),袁枚改任溧水知縣。在赴任途中,面對即將到來的新職務,袁枚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他在《途中寄金二質夫》一文中,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憂慮與無奈。這首詩既體現了他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也展示了他面對困境時的堅韌精神。

乾隆九年(1744年),袁枚29歲時,他還被聘請為江寧的簾官,負責協助主考官批閱江南鄉試的考卷,參與了江南地區舉人的選拔工作。這一職務不僅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學子,也為他在文壇上贏得了更多的尊重。

三、歸隱隨園

乾隆十四年(1749年),袁枚的父親去世,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了照顧母親,袁枚毅然辭去了官職,選擇歸隱田園。這一年,34歲的袁枚在江寧(今南京)購置了一處名為隋氏廢園的地方。這座園子原屬於康熙時期的織造 隋 公 ,但由於長時間無人打理,已經變得破敗不堪。袁枚買下這座廢園後,出於對“隋”字的避諱,將其改為“隨園”。

袁枚對隨園進行了三次改造,每一次都力求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最終將隨園打造成為一個集山水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美麗園林。這裡的每一處景緻都經過精心設計,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人雅趣,吸引了眾多詩人學者前來聚會交流。隨園不僅成為了袁枚的居住之所,也成為了一個文化交流的中心。

袁枚在隨園的生活,可以說是他人生中最愜意的一段時光。他以養病為由,住進了這座美麗的園林,從此開始了他悠閒的歸隱生活。在這裡,袁枚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無需再受官場的束縛。他如魚得水般自由自在,創作了大量的詩歌,這些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讚美。

歸隱後,袁枚不僅創作了大量表現自我性情的詩篇,還廣納弟子,出資刊刻詩集,成為了乾嘉詩壇上赫赫有名的領袖人物,引領了一代詩風。袁枚先後寫下《隨園記》《隨園後記》《隨園三記》以及《隨園雜興》等作品,生動地描繪了他在隨園中閒適輕鬆的生活狀態,揭示了歸隱後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

從34歲到82歲去世,袁枚幾乎都在隨園度過。除了最初歸隱的三年後因經濟原因短暫出仕外,他一直生活在隨園之中,讀書、創作、會友、授業、漫遊……在這樣一種平靜清幽的環境中,袁枚追求著一種恬淡、適我的生活情趣。隨園也因此成為了文人雅士賞花觀燈、飲酒賦詩的絕佳場所,名聲大噪。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詔求遺書,袁枚積極響應,將自己收藏的珍貴書籍整理抄錄,獻給了清廷,併為此作有《散書記》以紀。袁枚收藏的書籍種類繁多,涉及各個領域,其藏書之豐富可見一斑。他為自己藏書所使用的印章包括“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這些都是袁枚藏書文化的見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9歲的袁枚應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的從弟袁樹之邀,前往嶺南。這次旅行,他不僅遊覽了陽朔、桂林、興安、全州等地,還體驗了南方的風土人情,為自己的創作積累了新的素材。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歲的袁枚再次回到他曾任職過的沭陽。當地人民對袁枚的歡迎熱情高漲,各界人士紛紛前來迎接。袁枚深受感動,寫下了《重到沭陽圖記》,表達了他對這片土地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