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晚明時,較之中國,歐洲在火器、鐘錶、“打簧器”、呢絨、船舶、玻璃等生產部門已佔優勢;但在國際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日用品生產方面,中國商品則擁有千百年間發展起來的精湛工藝,質量優良,風靡歐、美和日本市場。此外,部分由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部分由於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於供給增長,明代白銀購買力相當於宋、元時期的兩倍。而美、歐正處於“價格革命”時期,導致中國商品以白銀為計量單位所表示的相對價格極為低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價格優勢。當時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1621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採購一批臺灣生絲, 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由於歐洲商品難以與價廉物美的中國貨競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後來躋身對華貿易的荷蘭人、英國人都不得不用硬幣購買中國商品,鉅額對外貿易順差一直保持到19世紀初鴉片貿易興起前夕。自阿卡普爾科返航馬尼拉的大商帆運載的主要是用以購買中國貨物的白銀。西屬美洲流往馬尼拉的白銀開始每年約100萬比索,後來達200…300萬比索,有時甚至超過400萬比索。1571…1821年間, 輸入馬尼拉的美洲白銀共計4億比索之多,其中絕大部分(亦有1/2、1/4之說)又轉輸中國。有些外國學者則估計美洲白銀總產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國。此外,還有部分輸入歐洲的美洲白銀透過貿易轉運澳門,然後流入中國內地。中外歷史文獻中有關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記載比比皆是。w。 l。 schurz在《馬尼拉大商帆》中記載,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國商人把從新西班牙運來的白銀幾乎全部運走了‘;一位西班牙海軍上將則驚歎道:“中國國王能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修建一座宮殿。”僅1631年一年,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大約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8倍。
美洲白銀流入中國數量之大,一度使歐洲貴金屬輸入量銳減。美國經濟史學家漢密爾頓就曾指出,與1591…1600年間相比,1641…1650年間美洲黃金輸入歐洲數量減少92%,白銀減少61%,這一減少與中國……美洲貿易擴大有關。由於美洲白銀透過菲律賓大量流入中國,17 世紀上半期某些西班牙人竟建議放棄菲律賓殖民地。
流入中國的海外白銀另一個主要來源地是日本。日本不僅用白銀購買中國貨物,而且用白銀交換中國錢幣。日本白銀流入中國,年代早於美洲白銀,流入途徑有民間走私貿易和葡萄牙人開展的轉口貿易兩途。有明一代,中日關係一直談不上熱絡,倭患頻仍和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更使兩國關係落到冰點以下,明廷因而將對日貿易懸為厲禁,隆慶元年重開海禁時仍將日本排除在外。然而,商人的趨利本性最終使這種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紙虛文,走私貿易屢禁不止,成為中日直接貿易的主要形式。在西班牙人征服菲律賓之前的嘉靖年間,正當中國白銀需求日增之際,中日走私貿易已經使不少日本白銀流入中國。儘管如此,中日直接貿易畢竟因為明廷的禁令而受到很大制約。與明廷和日本沿海各大名均有良好關係的葡萄牙人遂乘虛而入,利用中日兩國給予的優惠待遇,在中日貿易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入據澳門後就主動招引日本人赴廣東方面貿易,最終建立了以澳門和長崎為軸心的葡日貿易網路。中國學者全漢升、李龍華估計,16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