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與突利可汗約為兄弟,確有其事。但,並非秦王自己與他約的。
是當初梁朝起兵時,為了穩住後方,派出使者前去安撫突厥,一邊送上金銀財帛,一邊也訂立了一些盟約。而使者順便也以秦王的名義,跟突利可汗約為兄弟。
而此時,這一層關係倒是剛好被秦王給用上。
但突利可汗也只能沉默,在這種尷尬的場合,他能說什麼呢?
不管是打還是退,都得頡利可汗決定。他雖然不樂意,但也只能如此。
局勢再次陷入僵持,但李鴻運能夠明顯感覺出來,此時的局勢正在不斷地向自己這一方傾斜。
不得不說,秦王的這二連發問,看起來平平無奇,實際上卻真的掐住了突厥的七寸。
這也是秦王日後能成為天可汗、真正統治漠北草原的關鍵所在。
秦王是靠自己的名聲與勇武,唱的這一出空城計嗎?
其實不全是。
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深思熟慮過的。
草原人的生存方式和習俗,與中原人是完全不同的。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中原王朝都無法在草原上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只能不斷地扶持一派、打擊一派,而一旦中原王朝的國力下降,草原人又會休養生息、完成整合,而後捲土重來。
因為中原人既無法適應草原人的生存方式,也不懂草原人的思維方式。
在草原上,兩個可汗的人馬對上了,一位可汗要與另一位可汗單挑,這是十分正當的要求。
因為草原人本就是實力為尊,作為首領,能打是必須的。
在中原王朝,或許會講出身、講尊卑、講禮儀、講儒學思想……但在草原上,這些都不好使。
真正好使的只有武力,你拳頭大,大家就都聽你的。
所以,首領的個人武力值,也十分重要。
而如果一名首領提出與另一名首領單挑,對方拒絕了……那麼在諸多草原人眼中,這就已經是認輸的表現。
當然,個人武力弱的首領也可以依靠人多勢眾強行幹掉對方,但那樣做不到真正的服眾。
當你露怯的時候,草原上的眾多部落離心離德的種子,就已經埋下了。
所以,秦王面對頡利可汗的這一番話,點出了兩個核心點:第一是頡利可汗違背盟約,第二是你不敢跟我單打獨鬥,不配做突厥人的首領。
違背盟約這個事情,說不嚴重也不嚴重,但說嚴重也嚴重。
草原人違背盟約是家常便飯,南下能有巨大的利益,那為什麼還要遵守盟約?
蠻夷畏威而不懷德就是這個意思。
但這也不代表盟約全然沒有任何約束力,如果草原人違背了盟約卻沒有任何好處,那他們也會很難受的。
所以,秦王的這些話,就像是草原上的一位可汗在於另一位可汗對話,完全是用草原人的思維在解決問題。
此時他的行為,換成草原上的任意一名可汗,也不會有任何的違和感。
至於對突利可汗說的這番話,就明顯是差別對待了。
對頡利可汗說話時,李鴻運故意表現得義正辭嚴,儼然是站在了梁朝的國家立場上,發言更類似於外交辭令;而跟突利可汗說話時,卻側重於兩人的結拜關係,關係更加親近。
眼見突厥人已經有些自亂陣腳,李鴻運知道,接下來該是一錘定音的時候了。
他立刻帶領百騎向前突進,甚至馬蹄已經踏上溝水,做出一副要渡過溝水的架勢!
後方看著的齊王已經嚇得面如土色。
這是要幹什麼?
這百騎面對萬餘突厥騎兵根本就不夠看,雖然秦王之前也曾經有很多次百騎衝陣的行為,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