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屢開先河,偏偏往往最後演化成了半吊子,火銃不如佛朗機,制刀又不如倭人,至於造船的技術,也曾經有過無數輝煌,現在卻反而大不如前,甚至許多地方及不上佛朗機。
既然如此,那麼就編書,蒐集倭人、佛朗機人還有民間的各種設計和技藝,進行融匯,由書本的方式統合在一起,這個工程量絕對不小,而且想要別人交出自己祖傳的手藝,不但費時費錢,還需要各地官府大力配合,有這些破家縣令們的精神支援,這項大工程才能夠順利進行。
………………………………………………………………………………………………………………
第二章送到,求月票,月初了,又到了群狼出沒的季節,老虎也想吃肉呀。(未完待續。。)
第四百八十章:徐某人妙計求全
只不過徐謙興致勃勃,在謝正等人聽來,這徐謙編的所謂百科全書,實在是離經叛道,在這唯有讀書高的年代,翰林院編出一本這樣的書來,怕要貽笑大方。
謝正的臉已是垮了下去,他就曉得不會有好事,只是想不到,徐謙的想法實在是有夠跳躍,先是要編王學總綱,本就鬧的要死要活了,好嘛,好不容易盼到這小子收手,結果又來了個百科全書,這是語不驚死不休,不弄出點駭死人的東西來都不好意思叫徐謙了。
王檢討趙檢討二人已是麻木了,無所謂,反正什麼都是無所謂,他要是不正經一點,大家才會覺得意外,這種非主流天曉得是怎樣成為侍讀學士的,連這樣的人都是學士,可憐二人熬了這麼久的資歷,年紀比徐謙大的多,卻還是個可憐巴巴的檢討。
雜學本就不為士林接受,更別提是翰林院了,只不過徐謙耍了個花招,假如一開始申明自己要編的是百科全書,怕是所有的矛頭都要指向徐某人,亦徐某人的能耐,縱然是面厚心黑,有天子背書,怕也吃不消。理學整王學的手段已經見識了,假若這些手段來整徐某人,徐某人有三頭六臂都不夠用,又是衍聖公,又是廷議,又是內閣,還有六部、都察院,甚至連順天府都有參與,徐謙這小身板,還不夠人家打牙祭的。
不過對徐謙來說,這世上從沒有辦不成的事,只有黑不完的人。眼下大明朝的工商萌芽隨著如意坊的崛起而已經開始萌發,商業的發展使得大明朝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商品短缺。在這種情況之下,工坊勢必要起來。工坊需要大量熟練的工匠,而工匠的培養卻一直是個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本百科全書編出來,再具有官方性質,並且得以經過如意坊的刊印而散發天下,這本書,勢必會成為工商農雜的指導書籍,使得工匠的速成不再是奢望。與其讓工匠們自己去琢磨如何提高技藝,還不如彙編各種技藝之法,使他們少走彎路。
一旦大量的工匠可以透過知識進行培養,再加上融合了天下各種獨門秘技大大提升了生產力,比如透過更好的紡紗機,使得紗布的批次生產有了保障。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心,在以往,永遠都是士農工商。而如今翰林編練農工商以及雜學,某種意義來說,會微微提高相當一部分人的社會地位,至少表明朝廷在某種意義。對這些人有了一定認可。
雖然還遠遠不夠,不過凡事都得有個先河,徐謙才決心促成此事。要促成此事,就必須得有肉盾。想來想去,王學最是合適。先讓王學跳出來,激化王學和程朱理學之間的矛盾,分化讀書人,煽風點火,一個新興的階層,才可以在這夾縫中掙扎生存下去。
徐謙的計劃成功了,他先是預料到就算自己在外頭代表了天子有意王學,以他對天子的理解,皇帝老子雖然會不高興,但是皇帝老子是個倔強的性格,絕對不會出面矢口否認。如此一來,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