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何嘗不是表彰他們?假如,只是說假如,假如將來新政成功,而且天子深為讚許,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將來,新政必定推廣,如何推廣?當然是請能幹的人來,而他們,將來就是新政的骨幹,骨幹份子必定前途無限。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還有最後幾天,已經月底了,同學們,請支援一下。(未完待續。。)
第五百四十二章:巨頭和巨頭的對決
這份聖旨的意義,相當於定海神針,壓制各種不服。
徐謙接了聖旨,哈哈大笑,敢如此猖狂的,怕也只有他了。
那傳旨的太監小心翼翼將聖旨送到徐謙手裡,隨即嘻嘻一笑,道:“徐大人,久仰,久仰,奴婢乃印綬監誥敕房僉書,久聞大人大名,我家印綬監掌印太監劉公公,還託奴婢來給你道個好呢。”
這番話,擺明著是想要拉關係。
其實和太監拉關係沒什麼不好,徐謙的地位能有今日如此穩固,怕是和黃公公和王公公脫不了干係。現在人家主動湊上來,又報了印綬監掌印太監的大名,自然是代表這位劉公公,和徐謙拉攏一下關係。
這官場上如履薄冰,可是內宮裡頭,也照樣是刀光劍影,想要站穩腳跟,拉關係必不可少,外朝的人拉里頭的太監,裡頭的太監拉外朝的大臣,相互呼應,互為外援,形成掎角之勢,這也是鞏固地位的一種方式。
而徐謙,顯然是太監們眼裡的香餑餑,一方面,他和天子走得近,比如那個王公公,在宮裡要資歷沒資歷,要啥沒啥,不過是鎮守過杭州,在外頭別看人五人六,可是回到京師,回到紫禁城,他就什麼都不是,可現如今呢,人家發跡了,人家現在是御馬監提督太監,提督太監雖然不如掌印,可是御馬監和司禮監一樣,都是宮裡最有權勢地地方之一,一個提督,比起印綬監這種內宮衙門不知上多少檔次。可見,誰要是能攀上徐某人。也算是福份。
對於印綬監劉公公的善意,徐謙無動於衷。徐撫臺只是認真的去看手上的這份旨意,待確認無誤了,不由大笑:“哈哈……你們也有今天,這下子不收拾掉你這老烏龜,我這姓徐的倒過來寫!”
他將聖旨小心翼翼收了,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喝一聲:“來,上筆墨!”
這傳旨的公公覺得自己就是個悲劇,你跟人家攀交情。人家壓根沒把你當一回事,只得愣在原地,走又不是,留又不是。
其他官員們還在沉浸在喜悅之中,不過徐謙的舉動,讓人不解。
此時徐撫臺已進入大堂,擺了書案,隨即揮毫潑墨,一炷香時間。一篇文章便成了,命了個差役來:“送去明報,明日頭版,刊載出來。”
“還有。往後每隔三五日,提醒一下本官,本官還要寫文章。”
官員們頓時下巴都要掉下來。這撫臺大人寫文章莫非上癮了,有人看到了文章中的一點隻言片語。竟還是和那位遠在江西的張公有關,這撫臺大人如此得瑟。莫不是……
眾人真真汗顏,本來身為撫臺,應當大度才是,怎的如此睚眥必報,睚眥必報的人,惹不起啊。
徐謙寫完了文章,渾身舒暢,笑道:“諸位還愣在這裡做什麼,新政舉步維艱,還有許多事要做,各自散去,好好效命去吧。”
又是次日,文章繼續放出,這一下子,又是一顆重磅炸彈落水,激起數重巨浪。
這一篇文章,不再是罵張撫臺了,而是擺出了論戰的姿態,開始說起新政的諸多好處,又說江西本是魚米之鄉,又擅陶瓷工藝,亦可新政,可是張公身為巡撫,竟是無動於衷,可見張撫臺如何如何。
言辭之中夾槍帶棒,表面上是論政,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