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之下。按照《中蘇友好條約》的規定,蘇軍應該把東北地區移交給南京中央政府,並且在1945年12月1日以前完成撤軍,可是直到1946年,蘇聯人部沒有撤出的跡象。
1946年1月中旬,“東北行營”的八名官員在撫順被東北民主聯軍計程車兵槍殺。這件事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一時間,籲請蘇聯“約束**武裝”、要求蘇聯撤軍的呼聲越來越高。2月份,中國**發表了“關於東北問題的四條主張”,要求國民政府“承認東北民主部隊”,要求“限制進入東北的政府軍的數量”,卻沒有要求蘇軍撇出東北一一這就給後來的“反蘇**運動”提供了口實。
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對蘇聯的印象很不好,這不僅有歷史上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因素。蘇軍佔據東北,並且不斷壓迫國民政府在外蒙問題和新疆問題上作出讓步。這樣的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的發展,但在本質上卻傷害了中國的主權,這就深深刺傷了中國人民最敏感的神經一一於是,當國民黨當局把**的曖昧態度與蘇聯的沙文主義聯絡起來的時候,當蔡遠飛他們指責“某黨為了實現武裝割據,不惜出賣國家利益”的時候,一場全國性的學生運動就不可避免地被點燃了。
“為了國家主權,不懼赴湯蹈火”、“只知有國,不知有黨”一一這是1946年反蘇運動的主要口號。
國民政府選擇在這樣的時候提出這樣的口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1946年3月,正是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到中國主持調停的時候,馬歇爾一下飛機就聽到了如此“民主的、愛國的呼聲”,立刻就對蘇共和**的行為提高了警惕。於是,隨之而來的政治脅迫和國際壓力不僅迫使**決定“讓開大路、佔據兩廂”、放棄了“獨佔東北”的計劃,也迫使蘇聯最終從東北撤了軍。
1946年3月的這次“點火”可以稱得上是國民黨和三青團最為成功的政治運作之一。在這場學生運動的影響下,大批青年先是走上街頭,繼而又走上了內戰的戰場。而與此同時,由**主導的“聲援——?一學生運動”
和“反甄審”運動卻被完全壓制,學生中的**員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中央大學的鬧事學生也最終被迫服從政府的安排,到上海唸書去了。
這次進校園,蔡遠飛他們的功勞不小。但事實上,僅憑蔡遠飛他們這一夥軍官是不可能“點火”威功的,真正在運動中發揮作用的是混雜在學生中的“人民服務隊”一一也就是“五毒”中的“青年從”。
所謂“青年從”,簡單地說就是“青年從軍退役人員”。前面講過,“十萬青年十萬軍”時期有個政策,青年軍從軍人員退役以後可以選擇進學校讀書,由國家提供學費。現在抗戰結束了,一大批拿政府薪水、受三青團領導的“青年從”就湧進了備大校園。他們的學習基礎不好,學習成績更加不妙,但卻可以不在乎學校的考試、不在乎學校的紀律,作為流氓學生和學生特務,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公害。
“青年從”有點像是“軍官總”的孿生兄弟。在校園裡,他們的組織性不亞於學生會,攻擊性卻更加殘暴,他們兼有學生的輕率和兵痞的野蠻,卻失去了理想的單純,犯起渾來無法無天。他們可以打老師、打同學、大鬧課堂,可一旦對上級不滿,他們也敢打警察、罵官員、圍攻政府。1946年4月,剛剛在“反蘇運動”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青年從”就轉而大鬧南京總統府,有個傢伙居然還在總統府的牆上畫了個大王八,而這位敢在蔣委員長辦公室的大門口表現漫畫才能的傻大膽,就是蔡遠飛的老朋友潘崇德。
1946年4月之後的南京,就像是政治鬧劇的大舞臺。
一方面,報紙上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