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兩點十分,放映廳裡已經來了不少人,還有一部分新生。
新生們剛剛結束半個月的軍訓,正以飽滿的熱情融入到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來,其實就是愛湊熱鬧,聽說這兒有一場本校學生導演的影片,就想看個新鮮。
這間小型的放映廳能容納一兩百人,到兩點半的時候基本上都坐滿了。
這得益於林曉玲在電影學院的名氣,倒不是說大家都想過來罵她。
“師姐,不用擔心,我們找了其他系的同學幫咱們說好話,那幫學理論的傢伙今天來的不多。”一位導演系的師弟給林曉玲打氣道。
在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學生自然站在林曉玲這邊,學習電影理論的和攝影系的同學是批判的主力軍,因為從這兩個角度分析影片比較容易。
特別是理論派,說起來頭頭是道,非常專業,能連續批判幾個小時,戰鬥力極強。
提起理論派,林曉玲想起了賈章柯,聽說老賈回老家去拍片子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這一年過去,大家就會離開學校,各奔東西。
兩點半,《我們倆》開始放映。
林曉玲和徐晶蕾坐在下面,看著她們這一年的成果,一幕幕熟悉的畫面從眼前晃過。(未完待續。)
第三百三十章 可遇而不可求
《我們倆》的粗剪版有兩個小時的片長。
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一般是九十分鐘,劇組拍攝的素材要遠超這個時間,每個鏡頭需要拍幾次,取決於拍攝時允許的耗片比。
目前國內的影視圈,電影的耗片比大概在一比五左右。
在膠片供應緊張的八十年代,規定更為嚴格,達到一比三,也就是說,一個鏡頭最多拍三遍就要過,否則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大家都知道,一部電影想要精益求精,就要多拍幾遍,從中選取最好的鏡頭。
然而,不是誰都能這麼奢侈,和影片的投資有很大關係,像張億謀拍的那種大製作,他不怕浪費,耗片比達到一比十都沒問題。
姜聞拍《陽光燦爛的日子》,耗片比高達一比十五,創下了國內導演耗片比的紀錄。
這是他們的片子高質量的原因之一。
當然,不是說耗片比越高,越浪費錢片子就一定拍的越好,那樣就沒有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間了,小成本影片往往透過嚴格控制耗片比來節省資金。
《我們倆》投資不過三十萬,沒有浪費的機會,只能把耗片比儘量控制在一比三之內。
在拍戲的過程中,演員會先排演幾遍,再正式拍攝,爭取一遍就過。
林曉玲總共拍了大概三百二十分鐘的素材,她要從中剪出九十分鐘的影像,現在的粗剪版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了,不影響學生們的觀影效果。
林曉玲和負責剪輯的同學忙活了半個月,對影片早就沒有了新鮮感。
她不關注電影,關注的是學生們的反應。
一部片子九十分鐘,前三十分鐘是關鍵,這和人的耐性有關,除非是那種連十分鐘都等不了的急性子,一般人對一部影片的忍耐程度是二十到三十分鐘之間。
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出現吸引人的情節,枯燥乏味,觀眾提前退場的可能性極大。
所以,對一位導演來說,如何在影片的前三十分鐘勾起觀眾的興趣非常重要。
那麼,怎麼吸引觀眾呢?
要麼製造懸疑氛圍,要麼丟擲各種笑點,要麼展現人物的矛盾衝突等等。
《我們倆》一開始就著重表現老太太和女孩子之間的各種矛盾,從租房子的房租到生活中的難題,兩人吵來吵去,都覺得自己有道理。
這是一個能吸引人的開場。
不過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