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西方文學的浩瀚星空中,荷馬及其所著的《荷馬史詩》無疑是最為璀璨的星辰之一。這兩部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不僅以其壯麗的敘事、深刻的人物刻畫和宏大的歷史背景影響了後世無數文學家和藝術家,更成為了研究古希臘歷史、文化和宗教的重要文獻。然而,關於荷馬本人的存在與否,以及這兩部史詩是否真為其所著,卻在西方學術界引發了長達數百年的爭論。
一、古希臘時代的肯定聲音
早在古希臘時代,荷馬作為兩部史詩的作者就得到了廣泛認可。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以及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等人都曾肯定荷馬的真實存在及其創作功績。這些權威學者的肯定,使得荷馬作為史詩作者的身份在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學術界深入人心。
二、18世紀初的“荷馬問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荷馬真實性的質疑逐漸浮現。18世紀初,法國僧正多比雍與維柯率先發難,他們認為荷馬並非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而是希臘各族說唱藝人的總代表。他們指出,兩部史詩前後相隔數百年,其內容風格和語言特點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之作。這一觀點迅速在西方學術界引起轟動,“荷馬問題”由此誕生。
三、德國學者的深入研究與爭議
沃爾夫的“短歌說”
1795年,德國學者沃爾夫對史詩進行了細緻研究,他沿著多比雍與維柯的思路進一步斷言,史詩的每一部分都曾作為獨立的詩歌由歌手們演唱,後經多次整理加工才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這一觀點被稱為“短歌說”,它強調了史詩的口頭傳承和多次加工過程。
拉赫曼的明確闡述
沃爾夫的同胞拉赫曼更為明確地闡述了“短歌說”的觀點,並形成了系統的理論。他認為史詩是由眾多短歌組成的,這些短歌在流傳過程中被不斷加工和完善,最終形成了具有完整藝術結構的史詩作品。
尼奇的“統一說”
與“短歌說”相對立的是以德國學者尼奇為代表的“統一說”。尼奇認為荷馬確有其人,他生活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九世紀。他運用古代民間詩歌的材料進行重新加工和整理,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結構。這一觀點實質上是對有關荷馬的傳統看法的復活。
四、荷馬身份與時代的考證
古代文獻的記載
關於荷馬的記載最早見於殘存的公元前6世紀克塞諾芬尼的諷刺詩。然而,根據希臘地方誌家鮑薩尼阿斯的記載,在公元前7世紀初的詩人卡利諾斯的詩篇裡已經有關於荷馬的記載。因此,荷馬這個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紀已經為人所共知。關於荷馬的出生年份,古代傳說眾說紛紜,有的認為他生於公元前1159年(公元前12世紀中葉),有的則認為他生於公元前686年。但多數西方學者根據史詩的語言和內容描寫,認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紀之間。
出生地的爭議
關於荷馬的出生地,古代文獻也存在多種說法。有人說他是雅典一帶的人,有人說是希臘北部或東部靠近小亞細亞一帶的人。這些說法以東方說較為普遍且可信。多數古代記載說他是希俄斯島人或生在小亞細亞的斯彌爾納,這兩處都在愛琴海東邊。
名字與職業的推測
關於荷馬這個名字的含義,西方學者們也有過不少考證。有人說它是“人質”的意思,暗示荷馬可能是俘虜出身;也有人說它含有“組合在一起”的意思,暗示史詩原來是許多散篇傳說組合而成。然而,這些推測都缺乏確鑿的證據。古代傳說又說荷馬是個盲樂師,這倒是頗為可能的。因為古代的職業樂師往往是盲人,荷馬也許就是這樣一位專業藝人。這一推測與荷馬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