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風俗一致,過年包餃子;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王攀他們村的習俗就是煮湯圓,前幾天的時候,王攀的老媽他們就為了這事而忙碌起來了。
王攀他們現在吃慣了空間裡的東西,所以對於那些街上買來的食品可沒有什麼胃口了,有時候都只是嘗一下就吃不慣了,所以王攀他們家現在除了買一點小吃之外,是很少在外面買吃的東西了。為了不影響大家過年的心情,所以,湯圓面也都是自己做的。
做湯圓面很容易,只要用一些大米加上適量的酒米放在一起,淘乾淨了,之後,再用水泡好,一個晚上之後就可以拿出來了,然後用機器或者石磨磨細打出漿就可以了,然後用一塊乾淨的布把那些漿給包起來,掉在陰涼之外,等那些水份幹了之後,也就可以拿出來信用了。這裡面的那個大米和酒米的比例可是很重要的,如果酒米加得少了,那煮出來的湯圓就不會粘,會很硬,如果加多了酒米,那湯圓又會太粘了,而且煮出來的湯圓太軟,吃的時候也不好吃。所以,如果不是上了歲數的有經驗的婦女,是很少有人能掌握得好比例的。
湯圓面最傳統的吃法當然就是用來做湯圓了,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製成粉末狀,然後豬油、白砂糖相繼放入混合物揉成團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北方人和南方人在春節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王攀他們這裡的人吃的湯圓餡一般都是由炒熟的花生,芝麻,核桃,再加上紅糖做成的,把它們包在湯圓裡一煮,吃起來,香甜滑潤,肥而不膩,糯而不粘,是不可多得的美食,以前村裡窮的時候,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吃上幾回。不過現在村裡的經濟改善了不少,時不時的也會有人自己做來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