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自己的風格,合在一起看,直如一個奼紫嫣紅的大花園,給五四以後的中國文壇增添了無量光彩。留給我印象最深刻最鮮明的有魯迅的沉鬱雄渾,冰心的靈秀玲瓏,朱自清的淳樸淡泊,沈從文的輕靈美妙,楊朔的鏤金錯彩,豐子愷的厚重平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於其餘諸家,各有千秋,我不敢贊一詞矣。
綜觀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隨筆,既不見“散”,也不見“隨”。它們多半是結構謹嚴之作,絕不是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的輕率產品。蒙田的《隨筆》,確給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個人認為,在思想內容方面,蒙田是極其深刻的,但在藝術性方面,他卻是不足法的。與其說蒙田是一個散文家,不如說他是一個哲學家或思想家。
根據我個人多年的玩味和體會,我發現中國古代優秀的散文家,沒有哪一個是“散”的,是“隨”的。正相反,他們大都是在“意匠慘淡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寫成後,讀起來雖然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實際上其背後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無憑,有文為證。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流傳千古的名篇。膾炙人口,無人不曉。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經營之跡,昭然可見。像這樣的名篇還可以舉出一些來,我現在不再列舉,請讀者自己去舉一反三吧。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漫談散文(3)
在文章的結構方面,最重要的是開頭和結尾。在這一點上,詩文皆然,細心的讀者不難自己去體會。而且我相信,他們都已經有了足夠的體會了。要舉例子,那真是不勝列舉。我只舉幾個大家熟知的。歐陽修的《相州晝錦堂記》開頭幾句話是: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據一本古代筆記上的記載,原稿並沒有。歐陽修經過了長時間的推敲考慮,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突然心血來潮,覺得還不夠妥善,立即又派人快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來,加上了這幾句話,然後再送走,心裡才得到了安寧。由此可見,歐陽修是多麼重視文章的開頭。從這一件小事中,後代讀者可以悟出很多寫文章之法,這就絕非一件小事了。這幾句話的訣竅何在呢?我個人覺得,這樣的開頭有雷霆萬鈞的勢頭,有籠罩全篇的力量,讀者一開始讀就感受到它的威力,有如高屋建瓴,再讀下去,就一瀉千里了。文章開頭之重要,焉能小視哉!這只不過是一個例子,不能篇篇如此。綜觀古人文章的開頭,還能找出很多不同的型別。有的提綱挈領,如韓愈《原道》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有的平緩,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之“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有的陡峭,如杜牧《阿房宮賦》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型別還多得很,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一列舉,讀者如能仔細觀察,仔細玩味,必有所得,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談到結尾,姑以詩為例,因為在詩歌中,結尾的重要性更明晰可辨。杜甫的《望嶽》最後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錢起的《賦得湘靈鼓瑟》的最終兩句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杜甫的《贈衛八處士》的最後兩句是:“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杜甫的《縛雞行》的最後兩句是:“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完的。詩文相通,散文的例子,讀者可以自己去體會。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並不難理解。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貴在留有餘味,在文章結尾處,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我不敢說,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都是這樣。但是,文章之作,其道多端;運用之妙,在乎一心。我上面講的情況,是廣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