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滅後唐後,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使中原地區喪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納歲絹三十萬匹,並向比他小10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自稱為&ldo;兒皇帝&rdo;,奉耶律德光為&ldo;父皇帝&rdo;。每次一看到這段歷史,很多人都忍不住要嗟嘆一聲,正是從這時起,重然諾,尊信義的華夏開始變得寡廉鮮恥,道德淪喪,忠義之心,蕩然無存。至於後來兩宋時期的叔侄之國,倒顯得有些不那麼不體面了。
契丹,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游一帶活動,關於契丹族的起源還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叫西拉木倫河,意思是&ldo;黃水&rdo;人們把它看作是黃河在遠方的女兒,所以很多文獻上黃水也被寫作&ldo;潢河&rdo;,另一條河叫&ldo;老哈河&rdo;,也叫&ldo;土河&rdo;,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
傳說中,一位駕著青牛車從潢河而來的仙女,與一位從土河騎著白馬來的仙人,在兩河的交匯處相遇,兩人相戀,並結為夫妻,他們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後世的歷史學家也根據這個傳說和一些相關史料的考證,對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釋,他們認為仙女和仙人所代表的分別是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一個以&ldo;白馬&rdo;為圖騰,居住在&ldo;馬盂山&rdo;,一個以&ldo;青牛&rdo;為圖騰,住在&ldo;平地松林&rdo;
後來兩個氏族都遷徙到兩河匯聚處的木葉山,他們聯姻繁衍,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以後的契丹族也有一種說法是白馬仙人和青牛仙女生下的八個兒子就發展成了後來的契丹八部。
為正統的說法是,契丹族一說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契丹,漢譯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給等,它以原意為鑌鐵的&ldo;契丹&rdo;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歷史文獻當中,關於契丹族的最早記載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外興安嶺,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
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稱為元魏八部
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逐漸形成了人們為熟知的契丹民族隋朝時一度分為十部,然部名亡佚,其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
貞觀二年,契丹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分為達稽,紇便,獨活,芬問,突便,芮希,墜斤,伏八部
契丹與大唐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直到唐末,公元907年,契丹才真正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勢力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公元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遼成為中國北方統一的政權契丹王國強盛,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直到公元1125年,遼為金所滅,此後契丹逐漸被融合
如今契丹族這個名稱,已經隨著草原上諸部族之間的戰爭,合併,同化,逐漸形成,大賀氏成功壓服了其他的部族,成為了契丹的共主
天色漸晚,已經進了初冬,遼東大地上剛剛下過了一場雪,放眼望去,整個世界都是一片肅殺蕭條之色。
一望無際的平原之上,黑壓壓的湧過來一片全副武裝的騎士,打頭一人手上擎著一面大旗,上面端端正正的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