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義站在李曄面前時,李曄幾乎沒認出來這是曾經跟隨自己的長安子弟。
表情、長相、衣著都跟契丹人一模一樣。
高思繼在追擊途中發現血泊中的兩人,當場認出阿保機,以為陳元義是契丹貴人,才救治回來,一問得知是自己人。
陳元義右臂沒有了,面色慘白,身上纏著繃帶,本來是讓他修養的,不過吃了些傷藥,便在軍醫的攙扶下來見李曄。
“這些年你辛苦了,朕必會重賞。”李曄安慰道。
阿保機死了,遼東大局已定。
陳元義跪在地上平靜道:“臣還活著,就不辛苦,懇請陛下將臣的功勞的,分給當初一同來遼東的三十九位兄弟。”
“好一個忠義之士,朕不會忘了他們,也不會忘了你。”李曄當場恢復陳元義宣教司統領之職,封顯德郡公,加一等忠義興國功臣。
當初歿於王事的三十八人,皆封為二等三等功臣。
還在扶余府建祠堂,立忠魂碑,受香火供奉。
也算是慰藉英靈。
“臣代兄弟們叩謝陛下大恩。”
“朕還聽說你在契丹生有兩個兒子,以後天下一家,都是我大唐子民,朕賜名陳秉忠、陳秉義,送進武營悉心培養。”
陳元義淚流滿面,在地上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
原本以為在扶余府斬首七千契丹俘虜之後,契丹人會跟大唐不共戴天。
然而真實情況是,在阿保機的死訊傳開之後,北面契丹其他的部族紛紛來降,就連耶律氏的迭剌部也紛紛投降。
北室韋、烏古、奚人,全都放下了武器,各部酋長紛紛來扶余城覲見。
還趕著牛羊來犒勞唐軍。
黑水靺鞨幾個眼神好的部族也連滾帶爬的來了。
但也僅僅是幾個小部落,幾個大部落只派來了使者。
李曄在扶余城下設高臺,左面是京觀,右面是屍坑,近二十萬唐軍列陣曠野之中,戰鼓聲中,旌旗如雲,鐵甲如海,經歷了大戰的將士更加威武。
各部酋長顫顫巍巍的走到臺上,匍匐在李曄面前。
大諲撰全家也來了,還有王建等一干摩震將吏、半島上的世家們。
太宗、高宗掃平高句麗之後,在遼東設立羈縻府、都護府,任命各部落首領為州刺史,以勢力強大者為都督,這固然是大唐的施恩之策,將華夏文明傳於邊夷,但也後患無窮。
這些部族在華夏文明的滋養和刺激下,逐漸崛起了族群意識,有了自己的利益追求。
中原強盛還好,若是中原不振,他們的想法就多了。
而現在的李曄,要改變玩法和規則。
這片土地上從今往後只有唐人,契丹人、室韋人、烏古人、女真人都是非法的,大唐不承認這些部族的存在。
“天下一家,從此以後,你們都是大唐子民,是朕的臣民!”李曄笑裡藏刀。
歸化策在河隴推行了這麼多年,已經有底氣適用於遼東漠北。
當然,強扭的瓜不甜,不願當大唐的子民,也不勉強,以後就是隻能當大唐的敵人,憑刀子說話。
後世哲人不是說過嗎,誰是敵人,誰是自己人,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
草原上,原本百族林立,但後來卻逐漸消失了,只有一個統稱——蒙古。
難道都是原生的蒙古人?
不過是畏服在蒙古人的彎刀烈馬之下而已。
大唐是禮儀之邦,不是屠夫王朝,當然不會搞的這麼血淋淋。
可以更加人性化、柔化的推行融合之策。
只要大方針不變,十年、二十年,當新一代的草原人生長起來的時候,他們會以大唐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