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門檻,同時又大量放寬成為生員和舉人的難度,還對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助推作用,對於大量普通百姓們而言,只怕自己孩子培養到生員或舉人這一階段的教育成本,他們還是承擔的起的。
因而,不等朱由校成立學部並開始進行普及教育試點改革,在民間的各大社學私塾就已經增加了大量的求學者,各地新建社學和書院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地冒了出來,當年朱由校放逐到西部的文人們也漸漸的不夠用了,教師這個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不僅僅是教師,各地各類學堂管理者,各地各類新建機構管理者,都有很大的需求量,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大明的就業形勢一片大好,特別是對具備一定知識基礎的人的需求,因而也就促進了教育在大明的發展。
簡單的體力勞動生產尚且可以利用大量流民和戰俘來彌補大明發展的需求,但大量技術性和知識型的管理人才只能透過普及教育來實現,這也是朱由校迫切的想要發展基礎教育的原因,他要在大明實行科教興國的戰略,就不能只顧及科技發展,前期人才的培養也得跟得上。
但現在大明在這方面明顯已經脫節嚴重,這也是朱由校濫用金手指後造成的後果,導致了大明現在的科技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時代的知識積累應能達到的科技發展最高層次,而如今只有大力發展教育,以最快的速度追上去。
不然,還是可能會被文藝復興的歐羅巴追趕上甚至超過,畢竟現在的歐羅巴幾乎所有有點知識基礎的人都對自然科學有興趣,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從事著實驗科學的研究,如果大明底層教育還只是抱著四書五經去培養幾個官場精英,即便有金手指也是白搭。
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龍威
崇禎十四年殿試錄取的官員剛被選配任命到各大衙門去任職後不久,朱由校就召見了中極殿大學士禮部尚書李明睿和東閣大學士禮部右侍郎李標、禮部左侍郎溫體仁。
朱由校決定要進行籌劃已久的行政改革就從禮部開始,然後再慢慢輻射到改變整個大明的學政和外交。
從鄉間的社學到縣學府學以及兩京國子監等統籌改革,最終目的就是要使大明的整個學政成為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獨立體系。
中央的學部直接向內閣負責,而地方的學部則接受禮部和地方正堂官的雙重領導。
接待外使的外交工作也是如此,不過外交部並沒有在地方的縱向體系,但行政級別依舊是同學部一樣。
當朱由校把打算將禮部一分為三的改革設想傳達給這三位禮部堂官時,三位禮部堂官都沒有立即表態,雖然這三位禮部堂官裡面,李明睿和溫體仁都是圓滑之人,善於揣摩和迎合自己這個皇帝的意願,但李標卻是個耿直出了名的守舊派官員。
所以,此次對禮部進行改革能否得到這禮部官員的支援就在於這個李標是否配合,朱由校也丟擲了自己的橄欖枝,就是一旦學部和外交部成立,則尚書之職繼續從禮部的三位堂官中選。
不過,讓朱由校沒想到的是,先站出來說話的卻是李明睿,李明睿向朱由校拱了拱手,他自然明白皇帝陛下朱由校這樣改革的用意何在,無非就是六部堂官職權太大,對於陛下想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新政造成了阻礙。
作為保皇黨成員,按道理,他是應該無條件支援的,但現在已對權力表現出極大興趣的他是不願意就此削弱自己的權力的。
因為事實上,他雖然是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等三個要職集於一身,但前兩個都沒有太大的行政實權,在一位獨裁的帝王治下做內閣次輔,宰相之實的成分就得大打折扣,而吏部一直是崔呈秀在管,真正算是他權力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