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輩子的麻煩,你就討小老婆。誠哉斯言。
本雞
第一次聽到“本雞”這個詞,是前年在杭州的某家飯館,當時正在點菜,“本雞”想不起來是誰先提議的,只記得喝到差不多的時候我一直都在叨唸:若不是說“本雞”的人是一知根知底的熟人,還以為是某種行業的從業者正在做自我介紹。
事實上,杭州的飯館裡除了“本雞”,還有“本鴨”,甚至“本土豆”,等等——說到這裡,似乎真的有必要由本人來對此事略做一、二註釋了。“本”者,根也,木下曰本;用之以雞,言其正宗也。何為正宗之雞?按本來、最初、原始的養雞方法——即以“放養”之道而養成的肉雞。凡現代化養雞場之“後來”出品,皆屬“本雞”之末。鴨或土豆,皆以此類推可也。
一般認為,“本雞”較“末雞”好吃,前者更有“雞味,吃起來雖死尤生,蓋因兩者生活品質之大異。“本雞”者,在放養或半放養的環境裡度過一生,得以經常在空氣品質較佳的郊野散步,且往往於散步途中覓得種種蠢蠢欲動之純天然食品;“末雞”者,終日以新增了抗生素的動物飼料為食(還可能受到了汙染),於暗無天日的牢籠中了卻殘生——有的雞,雖然它還活著,但已經死了。這種生活環境,不提也罷。
比較為養雞者和吃雞者們所津津樂道的,乃“本雞”的幸福生活,來看彼得�梅爾在《吃懂法蘭西》一書中提到的獲AOC榮譽的法蘭西名雞“藍腳貴族”:“在中央控溫的雞卵孵化器度過五個星期後,這些雞就被放到室外,每隻雞平均享有至少十平方米的草地。在這些草地上,它們會度過九到二十三週的時間,它們的食物靠大自然所賜蟲子,昆蟲,小蝸牛),再加上一點包括玉米、麥子和牛奶在內的人工飼料。接下來的幾個月,就該是讓它們長膘的時間了,它們被移到寬敞的大木籠子裡,每天喂上兩頓份量十足的飼料。顯然,這就是為什么這些雞的雞肉如此肥美的奧秘。”
“繡翎翻草去,紅嘴啄花歸。”遺憾的是,所謂的“放養”幷不是完全的撒手不管,“本雞”在英年早逝之前,也只是短暫放蕩於少年,不可能終生享受著嘯聚山林,行走江湖的完全落草生活。相比之下,若言“末雞”一生來就被判處了終生監禁,“本雞”無非是一輩子視居住,監房面積較大,或者因表現良好而獲得了一些額外的放風時間而已。“末雞”若是行屍,“本雞”便是走肉。
“生命在於運動”。“本雞”之所以比“末雞”生命價更高,亦在於運動。當然,雞積極參與運動的目的幷不是為了雞自己,而是為了人,以人為本。是故,“本雞”被一向以“行動派”著稱的廣東人直呼為“走地雞”——這幷不意味著其他的雞都是終日翱翔於長空或遊弋於水面,只是相對於牢籠中被剝奪了“走地”之天賦雞權的同類而言。雞之運動,以走為本,此事有詩為證:“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唐寅《畫雞》),分明是施施然“走”將過來的。然而,果真要追本溯源的話,“走地雞”其實也屬於 “末雞” 一種,因為閒庭信步絕非本雞的本色。雖然原產自中國、印度的雞是一種相當不善飛翔的有翅禽類,而對這種禽類之豢養更始自殷商,不過據古代文獻記載,古代的雞,無論在姿態還是心態上,都要比今之“走地雞”High得多,因為它們常常會飛將起來,“走地”似乎只是助跑而已:“憐渠亦復解人意,來宿庭樹不待籠”(陸游),“驅雞上樹木,始聞扣柴扉”(杜甫),再早一點,見漢樂府:“雞鳴高樹巔,犬吠深宮中”。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2004年的禽流感,以殺雞900萬隻告一段落。猴年殺雞,殺雞給猴看,然而也是時候來考慮一下我們人與雞的關係了,吾人吃雞,不但非要吃活的,而且精益求精,舍“末”求“本”,人才是引爆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