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的工具罷了。
仔細數來,唐末亂世之象便是因為這些勢力,五代十國走馬燈一樣的崛起隕落是因為這些勢力,趙匡胤不得不硬著頭皮做皇帝還是因為這股勢力。只是,趙匡胤畢竟不是平常之輩,他發覺了自己雖貴為一國之君卻依然事事掣肘,不理不屈服於這些人,故爾奮起反抗,結果落了個莫名暴斃的下場也是因此。趙光義兄終弟及亦是為此,那些勢力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甚至連什麼金匱之盟的傳言都編造了出來。而發覺端倪的趙光義試圖繼承兄長遺志,外擴疆土,內懲國賊之際,以御駕親征尚且落了個在敗虧輸,甚至差點被要了老命。
經過種種迫不得已的妥協和隱忍之後,趙光義終於狠下了心腸,從內而外,先從軍隊入手,將那些可能存在的隱患一一清洗,為此,他甚至想出了個出陣圖的法子來。就是每遇到戰事,將領必須要依著自己所授之陣圖來排兵佈陣,若在此期間有人試圖提出反對意見的,則視為心存不軌之意,便要趁機清洗……
經過如此這般的幾次強勢打壓之後,那股隱勢力終於在大宋失去了權柄,由此越發的江河日下,眼見著便要被趙光義連根拔起了,但那股勢力並不願意就此認命,又用手段發動了文官勢力的反撲,甚至操縱了多起謀反案。
雖然事態最終被控制了下來,可原本蒸蒸日上的大宋卻也因此搞的疲憊不堪,尤其因為軍中勢力的大清洗導致了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短短几年功夫,就使得周邊各股勢力都察覺了箇中變化,紛紛耐不住寂寞跳出來想揀便宜了。即便在此時,趙光義依舊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否則國將不國,他是鐵了心要把這股勢力徹底清除。要讓子孫後代再無此等憂患。這時候,趙光義本人卻終於鬥不過天道迴圈,撒手西歸了。留下的,便是高文舉看到的這副外強中乾的爛攤子了。
趙恆接手這個皇位之後,也很快就從中發現了端倪,而他比太祖太宗幸運的是,他還有個願意默默躲在背後支援他的大哥趙元佐。兄弟倆一明一暗,配合的相得益彰,在得知最後的隱患終於忍不住,有打算串連起來實施兵諫的可能之後,趙元佐親自出馬拉籠了許多宿將,向他們陳述了箇中利害,總算將風險降低了下來,再加上王繼恩的輔助,哥倆有心趁此良機完成父親的最後心願,也就有了今天這一場鬧劇了。
雖然王繼恩的話說的並沒有非常直白,但以高文舉的頭腦又豈能不馬上會意,很快就揣測到了箇中真相。而且他還很意外的發現,原來早在幾十年前,趙光義甚至在其兄尚未登基為帝之時,便已經掌握了極大的力量,其中便包括王繼恩這個來自飛龍堂的高手。
這也就難怪孫漢後來對王繼恩有所不滿了,敢情自己這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都是人家的臥底呀,老底都讓人起了個清清楚楚,那還玩個屁呀,甚至連今天最後那一場,其實都早落在了人家趙家哥倆的計算之中了。只是先多了個趙淑的意外,後來又插進了個高文舉的意外介入,最終才沒演變成大規模的武裝鎮壓平判事件。
與王繼恩對話中,高文舉很沮喪的得知,在事件的過程中,其實他和王闊是原本被安排來做魚餌,最終會被放棄的那一部分。而最要命的是,王闊其實事先就知道此事,因為他是祁國公世子,也是趙元佐勢力之下的舊部,這也是為何王貽永和趙淑被安排到今天進宮團聚的原因之一了,兒子媳婦保住了,沒了後顧之憂,老頭就能放開手拼這一把了。至於白布衣,那是世外高人,根本沒人想到他的存在的,而且以他的本事,恐怕早就發覺了箇中古怪,自然也有了應對之法了吧。
說來說去,其實還是自己最傻了。心甘情願的跑出來客串了一場不說,事後還送上了一筆交易給人家。一起到這兒,高文舉就覺得挺憋屈,忍不住問了王繼恩幾句,若是一味的瞞著自己不更好嗎?為何非得要說的這麼清楚,讓